一年一度的幼升小,又一次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谁家的孩子都是心头肉,谁都希望孩子能上好点的学校。今年非京籍适龄儿童在京入学坚持审核“五证”,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各区纷纷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就学政策,在住房、社保等方面作出新要求。义务教育入学高峰来临,幼升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客观地看待幼升小之难,就要了解相关背景,让分析冷静、理性,让决策科学、理智。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北京市适龄儿童上学人数每年平均递增2万人,年均增长20%,小学、初中都持续迎来入学高峰。其中,2014年,小学入学人数比2013年增加2.64万人,达到17.46万人。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学生,学校的压力可想而知。教育部门预计,接下来,全市小学在校生规模将由2014年的82.9万人逐年增长至2019年的103.4万人。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量,都是十分庞大的数字。这还只是能够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
为了应对义务教育入学“高峰”的到来,各区都采取多种形式扩大资源供给总量,如加强学校的布局规划和建设,同时对入学需求进行预测和引导,逐步缓解入学压力。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知道,北京的教育资源是多么紧张了。北京无法做到大规模地增加教育资源,让所有想在北京读书的儿童都如愿以偿。只能以“五证”的形式,让常住人口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五证”是明确的,想让孩子在北京入读,提前根据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即可。如果不具备相应条件,就读意愿也不算很强烈,进入学校之后随时会转学,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北京市幼升小的难题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只有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