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非京籍适龄儿童在京入学将坚持审核“五证”,即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
今年各区纷纷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就学政策,比如,海淀“幼升小”实行“1房6年1学位”,同时,非京籍五证限制还增加了3月至5月社保须连续缴费等方面的要求。
城市人口太多,适龄儿童入学高峰期杀到,导致无法接纳过多的非京籍儿童入读,“五证”也就成了必要的条件。在一些家长看来,“五证”起码让他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想让孩子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就提前做好准备,缺什么要素就去补齐。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学位数量是固定的,在学位的分配上,公开确定条件,供家长对照,避免他们没有方向,家长更主动,少走弯路。
从教育部门的表态来看,“将促进非户籍学生教育与城市承载能力更加匹配,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给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符合条件,上学就不是问题,而且,质量得到保障。家长希望让孩子在北京接受长达9年的义务教育,就该提前作好准备,特别是要有长期的职业规划。如果只在北京呆一段时间,又去了别的地方,孩子不得不跟着离开北京,到其他地方读书,不仅对孩子有不良影响,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可能会有更多的家长,未来选择去津冀谋取发展。因而,子女入学这件事上,还真得多琢磨琢磨,比如提早行动,避免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