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组工”公众号开辟《向榜样学习》专栏,每天更新一名优秀党员的事迹。其中,缪伯英的事迹引起了我的关注。同为女性,她在学习、思想、工作上事事争先的进取精神令人敬佩;年龄相仿,她却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30岁的年轻生命。与之相较,不难比照出自己的欠缺与不足。经反复细读,深感其先进性有着一以贯之的延续。
其一,学习争先。缪伯英出身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下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加上自身的聪慧,20岁时以长沙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自此,也开启了她短暂但绚烂的一生。
其二,思想争先。缪伯英不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学业上的成就,在思想上积极向新思潮、新主义靠拢。她先是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实践“工读互助”救国理念。实践失败后,她又继续寻求改造社会“实际可循”的途径。她师从李大钊,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寻求救亡图存的革命路径。接着,她于21岁的年纪,先是成为北京第一位女团员,接着又被吸收入党,成为中共第一位女党员,从此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其三,工作争先。加入党组织以后,缪伯英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曾担任中共北方区委妇女部第一任部长、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任妇委会书记等。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她积极与上海反动势力作斗争,秘密开展地下工作。由于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加上超负荷的工作,她最终积劳成疾,抛下了丈夫、幼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至死,她仍在为“未能战死沙场”而遗恨,并希望孩子能以继其志,完成她未竟的党的事业。
读榜样事迹,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往往不是榜样做了什么,而是事迹背后的精神驱动力。纵观缪伯英的一生,她无论精神上还是行动上都敢为人先,都在为追寻真理、实现理想而孜孜求索。缪伯英所处的年代环境和现今已是天壤之别,但她对学习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对待工作的鞠躬尽瘁却仍然是当今时代所需、党和国家事业所需。同时,也是每个青年人对自己应有的要求。
循着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的炼成轨迹,我们或许成不了缪伯英一样的榜样人物,但多少都会触发各自对人生的思考:30岁的人生尚且如此,怎敢蹉跎了漫长岁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