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时隔八年,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破冰重启。26日,备受关注的两只入池资产分别为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不良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发行。其中,入池资产为零售贷款的全球首单信用卡不良ABS招行“和萃一期”,以3.0%的发行利率,获得优先档2.28倍认购。
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对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降低和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保持银行业市场的稳定运行。同时,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避免银行对实体经济产生“惜贷”心理,增强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自觉性。
从决策层的本意来看,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完全符合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的。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企业运行比较困难,不良贷款也越来越多。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到13,921亿元,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至1.75%,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对金融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过多、不良贷款率偏高,就会给商业银行以防范风险为名,对实体经济产生“惜贷”借口。所以,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有现实需要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层的善意和本意能否在银行的具体操作中得到体现,银行会不会按照决策层的要求去做。因为长期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决策层出台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措施,也对包括银行在内的相关职能部门、机构、企业,提出了许多非常明确的要求,特别是信贷资金投放,更是在制定政策时就要求非常明确。可是,实际执行结果却与决策层的要求大相径庭。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新增的货币发行超过了90万亿,可是为什么实体经济仍然融资如此困难。不仅困难,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融资贵的问题呢?
相反,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却在不断上升。如果没有银行的盲目放贷、过度放贷,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严重问题。银行风险加大了,实体企业日子难过了,又要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为银行化解风险。真的很难想象不良资产证券化释放的流动性,银行会不会倾斜给实体经济。还是说银行又有了给开发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少数国有企业增加贷款的条件了呢。
此次招行推出的信用卡不良ABS从表面看,开创了全球先例,可称创举。可是,回顾分析一下银行发行信用卡的手段与办法,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必然的。因为,很多银行在发行信用卡的过程中,只讲数量不顾质量,只要完成发行任务,可以不考虑持卡人的信用,甚至让一些不讲信用的人也都办理了信用卡。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信用卡坏账也就不可避免了。在银行发卡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下,同意银行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化解信用卡风险等于是鼓励银行乱发滥发信用卡,鼓励其利用信用卡集聚风险。
我们并不反对对银行不良资产实行证券化,前提是必须规范银行的行为,让决策层的善意和本意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不这样,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步伐越大,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就更大,银行的不规范行为就更多。更重要的,实体经济不仅不能从不良资产证券化中获得好处,反而被各种更为不规范的行为所困扰。如接受方将不良资产再通过不良行为清收,损害实体企业利益等。要知道,真正的政府负债,银行是不会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所实行的,大多是实体企业的。如此,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可能与债转股一样,成为一把套在实体企业身上的新的枷锁,善意结出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