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政商“掮客”何以让政府失灵?

2016-05-27 14:3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5月初,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已对“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原党组成员、土地储备中心原主任张康林(副厅级)涉嫌受贿、介绍贿赂犯罪一案提起公诉”。据检察机关指控,张康林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额财物。同时,介绍他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5月27日 澎湃新闻网)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名言用在本案中,恰如其分。张康林利用职务之便为当地地产商与政府“一把手”牵线搭桥,在让地产商谋取利益的同时,获得好处。其表面看似赚取了应得的“好处费”,实则为变味的政商关系推波助澜。

掮客经济的原理即“人情经济+介绍贿赂”。他们拥有三大“法宝”。一是拥有广泛而稳定的人脉关系体系;二是能够受到行贿、受贿双方的充分信任;三是成功地降低了行贿受贿的风险成本,让行贿受贿行为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可靠的圈内。张康林可算是手握这三大“法宝”之人。他和行贿受贿双方都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行贿受贿双方都认为他是可靠的人;三方建立起的“三角形”十分稳定。殊不知,“纸里包不住火”,再高明的“隐身术”也终有一天会暴露在阳光下。

“他们是最有效的润滑剂。”风险投资公司清科集团总裁倪震东这样形容掮客的作用。张康林的投机行为之所以如此畅通,首先他迎合了执掌公共权力的官员的心理,让这些手握重权的官员通过玩转大印,赢得滚滚财源,同时也使不法商人通过不公开的竞争、不正当的途径,轻易获取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惊人的财富利益。

供需关系的不对等让“政商掮客”得以生存。现实的时间分离,人脉短缺,信息不对称,让心存歪念,企图走捷径的不法商人迫切需要“掮客”的存在。因此,预防“政商掮客”的产生,首先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在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没有了“暗箱操作”,掮客就不能在暗夜中前行,影子必然会落在地上。

权力高度集中,人为调控权力过大助推了“掮客经济”的发展。张康林之所以敢于提着一口袋六七十斤重的钞票,亲自送到温江区委原书记谢超家中,原因之一就是,谢超能够“一手遮天”,能够一句话满足地产商的“胃口”,能够将公权力改姓“私”。春晚小品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一句话能产生一个和谐的社会,你心里阳光一点好不好?”可以说,谢超“一句话”能办成地产商的事,却坏了党和国家的事,因为他的心里没有阳光。

垄断的权力形成了权力市场经济,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权贵的市场经济。政商掮客在如此畸形的经济环境中如鱼得水,也搅合得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行,他们在非法攫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官员腐化、政府失灵。

彻底根治政商掮客不法行为,急需在法律法规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然而,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司法部门面对这些掮客的行为时,如果认为他们没有在办成事后收受别人的财物,就不追究他的责任,如果他们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更不会去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就是“亲”、“清”两个字,历史经验也反复告诉我们,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交的是责任和信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经受的考验也就越多。如何与商人打交道,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智慧,更考验着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只要心里装着党纪国法,装着人民群众,坚守政治底线,就能实现既“亲”且“清”的政商关系。

新闻细读:成都一国土官员沦为政商掮客:拎地产商几十斤钞票送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贾玉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