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河南南阳一居民楼突发大火,王锋三闯火海救人,被烧成“炭人”。目前,家人及医院收到捐款超过200万元。王锋妻子潘品央求说,手术钱已够,拜托大家别捐了。有农民工、环卫工来捐款,让她感动也让她不安。王锋已在医院做了第一次手术,仍处于高度危险期。(5月27日《北京晨报》)
这条新闻让我们感动。感动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感动王锋对见义勇为精神的坚守。“炭人”为了救人牺牲了自我,尽管都力量微弱,可是他愿意在救助别人的时候尽心尽力。其二,是爱心的温暖。都说人们寒冷了,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在大是大非面前,人们心若明镜。其三,“拜托别捐了”的背后是诚信的力量,不浪费善心和爱心的光亮。
不过,“拜托别捐了”背后也凸显一些现实问题,那就是民间爱心,民间善款的无序化,成为一种情绪的表达。人们的爱心在激发之后,只是在用自己的爱心进行情绪的表达。被感动的深刻一点,捐款的动力就大。被感动的浅显一点,捐款的动力就小。
现实生活中,需要救助的人很多。但是,不是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都能被救助。在媒体刊发报道之后,能够感染读者的,就可以得到救助。不能感染读者的,也许就不能被救助。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同样是见义勇为,性质差不多,伤害差不多,有的人收到的捐款,不仅能够缴纳医疗费用,还会剩余很多;而有的人则没那么幸运,别说结余,就是看病的钱都不够,只能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患了同样的疾病,病重的程度也差不多,有的人被爱心从死神手里夺了过来,有的人只能苦等救命钱。
能不能得到民间爱心的救助,完全取决于媒体和记者。也就说,就看是什么媒体刊发的报道了,被一家读者不多的媒体刊发了,就没有了希望。被有名的媒体刊发了,希望就大了。还要看报道的记者的水平,能够找到感动点,那一定效果明显,找不到感动点,那可能只是希望的破灭。当同样的疾病,同样的英雄,在生的希望面前,“希望”是不同的时候,暴露的就是民间善款的情绪化表达了。这其实也是民间善款和爱心的制约点。说白了,民间善款能够救助的永远是那些能感动人的报道和事迹。
尽管说,这是浓浓的爱心,可是这也是不公平的。对于患者来说,对于苦难来说,对于英雄来说,也就有了“本该相同”却又“事实不同”的伤痛了。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个民间爱心的统一平台?大家在捐款之后,由一个统一的部门负责支付这笔资金,而不是出现了“有人用爱心捐款去旅游”的尴尬?
当然,对于救助而言,还应该多些政府担当,而不能完全指望百姓被感动之后的“情绪化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