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尽管杨绛先生一生低调,据说生前还专门叮嘱,去世后不要搅扰众人,但是,网上网下依然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悼念之情和景仰之意。
人们饱含深情地谈论着杨绛先生品格,传递着的杨绛先生的语录。“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杂夹着烦恼和忧虑”“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有的甚至是人们以杨绛先生的名义自撰的“杨绛语录”。这些“杨绛语录”共同传递着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大抵就是一种淡泊宁静、修身前行的生活态度。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各种矛盾、问题和压力,这些矛盾、问题和压力对社会中每个人的冲击也是多元而深刻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很多人枕戈待旦、闻鸡起舞、马不停蹄、早出晚归、疲于奔命、不堪负重,甚至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浮躁、困惑、不满、暴戾等社会情绪充斥于心。
然而,诚挚悼念杨绛、争相传递“杨绛语录”、踊跃发表感言,无不透着现实中的人们对内心宁静的渴求。杨绛先生似乎成了人们追求内心宁静的寄托。“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确,只有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不为喧嚣浮躁所裹挟,才能真正修得内心宁静、行稳致远、脱俗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