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泡馍,为啥老字号做出来的就是好吃?今后,只要你能按照标准做,也能做出同样“特色”的泡馍。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肉夹馍、蓝田荞面饸饹、Biangbiang面,这5种西安传统小吃制作技术规范,5月25日由西安市质监局正式发布,6月15日将正式实施。(5月26日《华商报》)
作为中国最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之一,西安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秦中自古帝王州”,它一度是十三个朝代的古都,天子脚下当然少不了三秦美食。央视的一则专题栏目上曾报道过,如今的西安数的过来的面食有六百多种,各类民族风味小吃更是达上百种之多,这其中就我们耳熟能详的肉夹馍、羊肉泡馍、臊子面、Biangbiang面等。
西安小吃周身写满鲜艳的地域民族色彩,又无处不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芳香。吃货们对它垂涎三尺,按理说应该是小店遍地生根、收入芝麻开花才对。然而,无论是名气还是创收效果,西安小吃远未达到应与自身名头相匹配的高度。溯其根源,用西安人自己的理解就是,过分依赖大厨掌勺、产品质量还有提升空间、共同维护西安美食品牌意识和行动不够。在自我反思上西安人可以说并未蜻蜓点水,在众多的影响因素里质量不够硬这个主因被揪了出来。能够撬开顾客味蕾和最终栓住食客嘴巴的还是美食小吃的质量,作为一个美食小吃,如果你既能做到始终如一的坚守,又能做到推陈创新的努力,那么顾客会一直待你如初恋。
好的美食小吃必然少不了自己的标签,那就是独特的“这个味儿”。然而,要让“这个味儿”不变味儿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影响因素太多:小吃从业者的从业经历不同、专业水平高低有别,特别是对待美食小吃的从业出发点迥异——有人是单纯是为赚钱而有人将“艺”和“义”放在钱的前面,这些都让同一叫法的小吃做成千人千味,更何况还有一些害群之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仅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整个品牌的名声。
打铁还需自身硬,牌亮必要底漆正。打响西安美食小吃的品牌,首当其冲的是提升美食小吃的整体质量,无疑采取几近“标准化”的菜谱模式是个突破口。标准主要从百年老字号名店和知名餐饮企业征集而来,集传统养分、创新因子和实战法宝于一身,权威性毋容置疑。这就为刚入行的“门外汉”、半路出家的“次新手”以及经验尚浅的“半吊子”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良机,以前这些技艺和方法都被业内人视为珍宝而忌讳莫深,如今它“昭然于天下”,可以拿来即用,这样的机遇可谓可遇而不可求,但它今天的的确确的就摆在眼前,不能不谓之幸事。
有人担心美食小吃标准化之后,会出现“味出一辙,再无特色”的尴尬境地,甚至会让百年老字号渐渐销声匿迹。这样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标准化只是提升整体美食小吃水平的一条路子,传统的积淀是博大精深的,正宗的质量是经得起千锤百炼,技艺的熟能生巧和锦上添花有时会令我们瞠目结舌,发掘和创新更会赋予美食和小吃一个全新的生命。百年老字号当名副其实,一个模仿和看齐不会轻易的将其超越。当比、学、赶、帮、超之风盛起之时,当美食小吃抱团发展精诚作战到来之刻,西安美食小吃的奋进之旅也定在且歌且行之中了。
小吃标准化,为西安打造美食招牌上好了“底色”,也可以说打好了根基。根正待苗红,美食金字招牌的“底色”有了,要让这块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话,下面的重头戏该是广大西安人用心、用专注去书写遒劲有力的大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