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杨绛先生走了,“我们仨”团圆了

2016-05-26 13:5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一对像钱钟书和杨绛才华高而作品精、同享盛名的夫妻了。”夏志清教授评价中肯。

1997年早春,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锺书也辞世。杨绛在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中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昨天老人结束旅途“回家”了,我们仨再不用生离死别。

最贤的妻。

“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钱钟书病逝后杨绛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以惊人地毅力整理钱锺书多达7万余页的手稿书信。2011年,《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与读者见面。今年3月,《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至此,这套历经15年,涵盖72卷册的《钱钟书手稿集》终成完璧。

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放下书本甘心洗手做羹照顾书痴丈夫幼女。这对伉俪夫妻历经大半个世纪的苦难岁月,白头携手,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最才的女。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洗澡》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外界对她的褒贬毁誉,杨绛从来不争不辩,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最淡的人。

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杨绛先生百年岁月,人淡如菊,柔韧如水。中国风云变化百年沉浮,个人命运的阴晴圆缺,难的不是活着,是择善固执,保存风骨良知。文革时期,杨绛历经屈辱,不卑不亢、不畏强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柔韧如水。耄耋之年,痛失两位生命挚爱,先生黯然承受,用寻常平淡的文字述说最深切绵长的思念和不扰人的悲痛,不煽情、不抱怨、情深似海,人淡如菊。平和年代,先生把盛誉关在门外,坐在陋室写书整理丈夫遗物,独自清扫孤寂的现场,等待归途。

借着瓦特·兰德的诗,杨绛先生曾写下自己的心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钱钟书杨绛夫妻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知识分子气质的学者。他们才华高、作品精、看尽繁华却远离繁华,低调做人、安静做学,作品传世,人品育人。这份纯粹的学者风范是现今文坛最缺少的气质,这也许也是他们夫妇被大众喜爱的原因。

“世间好物不坚牢 彩云易散琉璃脆。”先生只想安静的离开,不打扰别人,也不被人打扰。重温先生作品,先生走好。(千龙网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池青)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池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