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气质”“冬病夏治”正当时

2016-05-21 07:19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冬病夏治”正当时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防治污染、提升“气质”,需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可以说,北方今年秋冬季节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已经打响

近些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常是天空湛蓝,白云朵朵,空气清新,人们纷纷在微信、微博上“晒蓝天”,骄傲地宣称:蓝天白云,我们也有!

除了人们的直观感受,监测数据也表明,空气质量呈现好转的趋势。据环保部发布的监测结果,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有所上升,PM2.5(细颗粒物)等五项指标浓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六成,同比上升21.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明显。

不过,笔者在畅快深呼吸、享受好空气的同时,也有些担忧:如果一味陶醉在这难得的优美环境中,把大气污染防治的紧迫和困难放在脑后,那么当不利气象条件出现时,很可能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这并非杞人忧天。据报道,近期钢价大涨推动钢厂纷纷增产,一些停产但尚未关闭的“僵尸”钢厂也在恢复生产。随着价格和利润反弹,产能削减被抛在一旁。而钢铁行业,正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钢铁等行业产量大增、排放的污染物增加,在夏季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能不太明显,但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到秋冬季节,就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加重灰霾现象。

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病症减轻或消失——这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冬病夏治”。在铲除大气污染病根时,“冬病夏治”同样适用。从近期情况来看,京津冀等地的大气环境似乎是健康无忧的,但实际上病根未去,在秋冬季节取暖烧煤、天气静稳时就会显现出来。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应该多一些长远考虑和谋划,把“冬病夏治”放在重要位置,下大力气去抓,超前采取措施,缓解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防治压力。

散煤治理是一个突出例子。去年冬季京津冀地区几次重霾的来源解析表明,散煤燃烧已经成为重要污染源,在某些城市的一些时段,散煤污染物排放甚至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散煤治理工作不扎实、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近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河北省反馈环保督察意见时,指出了这一问题。目前正是煤炭销售淡季,也是一些煤炭经营企业和燃煤大户进煤、储煤的时期,市场监督部门应加强煤炭市场监管,加大煤炭质量抽检力度,开展专项行动,确保冬储煤质量。

再如,夏季北方多数锅炉停止运行,应抓紧时间进行燃煤锅炉环保设施维护和检修,确保冬季环保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在采暖期前完成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建好“煤改气”的配套管网并落实气源。夏季不推进这项工作,到了冬季,以涉及民生、需要供暖为由,拒不关停环保不达标的锅炉,那是说不过去的。此外,针对去年冬季一些地方暴露出来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不完善、预警分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需要抓紧研究改进,在冬季来临前发布施行。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防治污染、提升“气质”,需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可以说,北方秋冬季节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已经打响。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期待这部严格的新法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推动各地各部门及企业加强污染防治,让蓝天白云常在,去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刘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