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因房“恐婚”撕裂“两个人的事”

2016-05-20 15:2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520”又来了。究竟是什么让广州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影响婚姻稳定的又有哪些因素?日前,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调查并发布《广州市青年婚恋家庭需求调查报告》。从个人婚恋观念、婚恋家庭文化建设需求两个方面展开,对象是20岁—40岁的1000名市民,未婚占79.6%,已婚占19.4%,本市户口与非本市户口大致各半,男女大致各半。调查显示,住房问题成为广州青年“恐婚”的原因之首;此外,夫妻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也会让婚姻的小船“说翻就翻”。(5月20日《新快报》)

确定性匮乏的“年代”,人们一面藏着自己心里的七上八下、翻江倒海,一面又非得抓挠着诸多具有确定表象的客观物件,比如最确定无疑的阿拉伯数字和最具有可解读空间的汉字实现拉郎配,666、888到“520”,特意选择某些数字和某些日子“干点啥”或者不干啥,就是这种确定性补缺的表现。

对此,批评还是赞美似乎都显得不合适,因为具体个体的选择背景是有差异的,对于绝大多数很可能是两情相悦、不过是图一吉利甚至也就是赶个时髦、讨个好记,而选择在公历的5月20日那天表白、登记或者秀恩爱,都不必过于拔高评价标准;对于那种其实彼此或至少一方实在心里没底或压根没做好准备,而非要靠一个其实很平常的日子来搞掂后大半生幸福,那靠谱指数就实在值得怀疑了。

房子、身份、地位还有那亘古以来的“门当户对”都是有相当市场的,就像关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也有其内部合理性一样,问题是,住房问题在被调查者中成为占比超过七成的压力型答案、恐婚原因之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衣食住行”排序问题的反思。住有所居、住能安居的规范言说,落实到厕所和床、一套房和一桩婚姻的强关系,那是需要回归到活色生香、背着抱着、掐着拧着、哭着笑着、奔着挤着的普通生活逻辑想事儿、说事儿的。

婚姻和房子天然的基因联系,其实不太需要去推理论证,更用不着拿“家”来说文解字,自古以来,婚姻和房子问题的表征都是多棱多层次的。比如,某些群体在当时合法地享受着公屋或者叫官邸,某些群体在其一生中都居住在产权不属己的屋子里,可夫妻和谐度、稳定系数和幸福指数似乎并不与住房高级与否、是否有个人产权而呈现正相关。这样说不表示对现如今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房地产去库存压力问题的不敏感,不表示对前些年被热烈讨论了一番的“丈母娘推高房价”论的不严肃眼神,不表示对“恒产花心”“无事就要生非”的某些旁逸斜出的生活场景的不知不觉,只是想表明:对于两个人“在一起”的事,我们经过了那么多年、多少代苦辣酸甜、波澜壮阔、死去活来的经历,还是回归不到“两个人”的事这么最原始、最本真、最具有表达决策权的“境界”上去,实在让人有些目瞪口呆乃至于瞠目结舌。

很简单,婚姻作为一种正确的生活选择,就是两个人的事,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喧宾夺主、发挥决定作用,亲爹亲娘不行,急着消灭“鬼城”的地方治理者不行,一脸正经的学者教授们也不行。甚至在这个问题上,房价的高低、地区消费水平的高低,都不那么重要,更不可能成为选择的唯一依据和前提;住房——自有住房——公租、自租、合租住房,一切取决于从爱情到婚姻的路途中两个人心灵世界和价值观念的协同沟通和最后达成一致,买房或者不买房,承担房贷或者租金的比例,这在情比金坚、爱比钱贵的真爱真情面前,都不可能、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更不可能成为一种尚未迈出一步之前的莫名的恐惧。幸福密码掌控在自己手中,这点生活常识看来还有必要多讲讲。至于根据调查结论,而试图批判高房价阻挡了某地青年的婚姻幸福,或者批评某些人无房不嫁的执拗观点,都过于执着了,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到婚姻就是两个人合法在一起的常识,掂量下、捯饬下、抬起头、往前赶,慢慢就好了。

新闻细读>>>广州年轻人"恐婚"主因是无房 男性更看重繁衍后代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张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