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过程如发生异常情况,家人不得与院方和医生发生任何不理智的行为。是技术原因由医院方处理。是就诊者本身原因由患者自身负责。医生可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的工作。——患者,2016.5.10,立字上海一医手术室。”这是昨天朋友圈里热传的一张字条。5月1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台普通的腹股沟疝手术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一位老病人因为接受过喉癌手术无法说话,在手术等待时打手势让护理人员拿来纸和笔,一字一字写下了这段话,并交给了主刀医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日间医疗部(北)主任李培明。这是当了28年的医生李培明第一次收到的病人字条,一份满含医患间信任的字条。(5月20日《新闻晨报》)
一张简短的字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是医患和谐的一种证明,这种证明是对“医患关系恶化”的一种有力反击。
医患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一些地方医闹频发,严重伤害着医患和谐,而连续发生的杀医伤医案件,更让人对当前医患关系感到担忧和焦虑,甚至有人得出“医患关系恶化”的结论。这些结论不仅容易给人误导,也加深着医患不信任,加剧着医患矛盾,无疑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张由患者书写的字条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让人倍感温暖,也展现出医患互信,可以说是对“医患关系恶化”的一种无声反击。
没错,生活中的确出现过医患纠纷,但是那都是小范围小概率的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医患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恶劣,大多时候,医患还是和谐的,医患之间还是比较信任的,再者,哪个行业没有出现过服务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出现点误会和矛盾,这也是正常现象,只要理智看待,认真地辩证思考就行,实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上升到医患恶化的层面。因为一些医疗纠纷就给医患关系带上恶化的帽子,就对医患关系失去信心,完全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心理,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
医疗本身就存在着风险,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如果将这些原因都归结到医生身上,继而对医生产生不信任,就大错特错了。可是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认为医生是万能的,出现医疗事故往往将医生作为攻击的目标,就像此次的“肾萎缩”事件,就给医疗技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医疗技术的发展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完善和提高。由此而言,将医疗事故的责任完全归结到医生身上也是不公平不科学的。
相反,更多时候,医生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煎熬,如果抢救病人是一场战役,医生就是临阵的士兵,时刻保持着临战状态,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黑夜白天,只要有病人,他们就得出征迎战,这是医生的职责,也是对生命的尊重。长期的饮食和作息不规律,每天面对病痛和死亡,精神高度集中,作息不规律,不但挑战着医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让很多医生的健康遭受着严重威胁。很多医生患上了职业病,恐惧、紧张、压抑、疲惫,这些词语都是医生身上的情绪标签,从这一点来讲,医生其实也是病人,需要理解关爱和尊重。信任,无疑是患者给医生最好的“治疗”,不仅是对医生的鼓励和安慰,也是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一张小小的字条,让我们看到了医患和谐美好,也是对医患恶化论的现实回击。
新闻细读>>>病人手术前留的字条让主刀医生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