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个做什么都快乐、说什么都真诚的阶段。但也有人说大学是庞大社会的微妙缩影。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调查,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所有受访者中,38.0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大学聚餐似乎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5月9日《大河报 》)
大学与社会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请客吃饭、应酬拼酒……“聚餐社交”风行大学校园。饭局多的学生竟然一个月20多个饭局,有的大学生为了饭局连课都不上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人担忧。
饭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交的需要,而饭局太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经济不独立,依赖父母提供生活保障,频繁聚餐,会给家境不太好的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请不起客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对人际交往产生无形的压力,严重者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例如,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应该说,正常的同学间聚餐无可厚非,但如果频繁地把聚餐当成培养人际关系的方式,对大学生来说不太合适,毕竟这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而且真正的朋友也不是靠吃饭就能交到的。
大学生饭局多,一方面是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认为饭局就等同于社会,能够集聚人脉,可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因此,热衷于奔赴饭局。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的缺乏有效管理有关。大学生如此多的饭局难道是偶然的吗?学校难道不承担责任吗? 对于大学校园内的饭局过多过滥现象,大学不应该漠视,应该进行有效管理。首先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比如规定饭局只限于某个时间段,限于某些范围之内,而社团、学生会之间的饭局则不能举行。其次,对于学生干部参与饭局要进行有效管理,学生干部不能参与什么样的饭局,应有明确规定。
据报道,吉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的显著位置列出了公职人员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提醒公职人员吃请聚会既要遵守党纪条规,分清时间场合;也要尊重当地一些风俗习惯,注意社会影响。对于一些明显违反纪律规定、违背公序良俗、可能损害党员干部队伍形象的饭局,应自觉回避。
高校不妨仿照此规定,针对学生饭局存在的问题,也列出学生干部不能参与的饭局。对于违反规定,过多过滥参与饭局的学生干部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此外,还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多管齐下,才有望抑制住大学的饭局,还大学于该有的宁静。
新闻细读>>>一月 20多个饭局,“聚餐社交”风行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