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到花儿也谢了

2016-05-09 09:11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别等到花儿也谢了(各抒己见)

●转型是不能等的。不论企业转型的方向是什么,都应有极大的危机感,不等行业做“老”,在市场红火钱包鼓时就去探寻新空间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那些市场需求不振的传统产业中,有没有过得好的企业?他们又是什么样?不久前,笔者到苏南地区采访,就接触到两家让同行羡慕的企业。

一家企业从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负责人总结,日子过得好关键是企业“早早瞄准高端领域”。前些年,中低端环保设备门槛低市场旺,赚钱容易。做高端,则面临着投资大、技术难题多、产品定价偏高市场接受度低等一系列障碍。“幸亏那时候我们没有动摇,一门心思要做高标准的设备,哪怕赚钱少一点、投资回收慢一点。现在不一样了,中低端领域产能过剩,我们不用打价格战,用户自己就会找上门来。”

另一家企业生产混凝土装备。“2008年前后国家基建工程多,干这行的个个生意好得不得了。钱越容易赚,心里越不踏实,琢磨着市场不可能一直这么好下去。”企业决定趁利润高、资金充裕的时候赶紧开拓新领域,把更多的财力、精力放在海外市场和新型装备上。“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庆幸自己早走了一步。这些年国内市场不大好开拓,但企业在中东、东南亚的市场相当不错,贡献了主要利润。”

如果问这两家企业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无疑是“转型”,主动转、转得早、能坚持。

眼下大小企业都在琢磨转型升级。“转型”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两三年前甚至更早一些,建材、机械等今天产能过剩的行业,“转型升级”的提醒就已是此起彼伏。不过,最终主动转的企业并不多。在不少企业看来,市场火爆就该抓住机会大赚一笔。谋转型,意味着腾出力量去拓展新领域,一方面耽误赚眼前的钱,另一方面转型成功与否还是未知数,风险不小。算来算去,不如等等看。几年前,笔者在采访中就听到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说:“我知道自己做的就是低端,也知道过几年可能会产能过剩,但是现在我如果转型,岂不是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成全别人了?”企业心中的理想状况往往是:既把眼前的钱赚够了,又在拐点到来前的那一刻及时转型,不间断地享受市场红利。可惜在实践中,这种企业追求的“理想状况”常常成了最终落空的“如意算盘”。

因为转型是不能等的。那些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不论转型的方向是什么,都有着极大的危机感,不等行业做“老”,在市场红火钱包鼓时就早早去探寻新空间。转型需要时间,不是一转就成、一转就灵。研判市场、寻找方向、技术攻关,都需要脚踏实地一点点去做,难以一蹴而就。转型是主动的调整,要能够舍得现有的利益,耐得住寂寞,认准了就坚持。总想着等一等,舍不得放一放眼前成熟的市场,下不了决心去抓新机遇,最后困住的往往是自己。

现在转,是不是晚了?看到转型早的企业干得风生水起,一些企业感叹目前转型升级难度大。开拓新领域、迈向中高端,离不开投入。可是产品库存严重、资金紧张,拿什么去买新装备、研发新产品、布局新市场?企业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谋转型,的确更从容、更有主动性。相比之下,市场不景气时转型升级的难度则要大得多。但是,迟转总比不转强。停滞不前,不可能等来政府或投资者的“救济”,也未必会等到下一轮上涨周期。市场从来不缺风口,关键还是要干起来。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白天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