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首度亮相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了对河北省的督察意见,令公众印象深刻的结论是,“原省委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河北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 5月6日《 中国青年报 》)
公众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印象深刻,对河北省的督察意见可谓一针见血,不留情面!但是公众也有质疑,为什么是点名“原省委主要领导”,那么原省委主要领导,平时对环保不重视,甚至阴奉阳违,在弄虚作假糊弄上级,为什么以前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许中央环保督察组原来没有督查,或是“原省委主要领导”在位时抹不下情面?
不是怀疑中央环保督察组办案不力,而是说,这种“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事后诸葛亮式的办案,或者检查监督的不作为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所闻。不过从这次首度亮相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公布了对河北省的督察意见来看,中央环保督察组办案是“裁缝打架——‘针干’”,敢于较真,动真格的措施一个接一个,环环紧扣,问题不查清,责任处理不到位不撒手。
从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办案情况来看,“背后的较量”是有目共睹,成绩卓著。针对举报人电话信息被泄露问题,受到威胁,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组迅速将问题转交给河北省,要求进行严肃查处,务必给百姓以交代。
很快涉案的3家企业的5名负责人被行政拘留15天。大厂县环保局等机构的9名责任人被处以党纪政纪处分。督察期间,督察组共接到石家庄藁城区群众举报案件77件,当地政府却向督察组反映说仅有7件属实,中央环保督察组一较真,检查证实,这77件环境问题基本属实……
中央环保督察组,作为“钦差大臣”到下面办案都遭遇如此“糊弄和谐”,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人们不禁要问:假如不是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较真,是其他部门办案,那么地方会不会“天杠不理就9点”,假如不是中央环保督察组的权威性,地方政府还会有畏惧感危机感,会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弄虚作假糊弄过去,其实不买账?假如不是“钦差大臣”敢于碰硬动真格,环保的“盖子”能揭开吗?
中央环保督察组办案毕竟是带着问题“有备而来”,也不会天天在地方呆着,他们总会要回去的,环保监督不能指望中央环保督察组天天在“服务区”,有关部门应该像环保督察组那样办案,检查监督贵在认真二字。同时应该给予他们有中央环保督察组办案那样的绝对权威,敢于碰硬,不管是什么人,违反环境保护法,就要实行零容忍,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那么环境保护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