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观“人山”、西湖看“人海”、北京八达岭长城密密麻麻全是人……这个“五一”小长假,国内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本想着趁节假日出去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但人挤人、人堵人的情景却令人游致大减,旅行体验大大降低。你的旅行你做主,想走就走,但景区也一样,说挤就挤、说堵就堵,让你并不那么好走!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怀揣着对泰山的仰慕之情,趁着好天气,这个“五一”,我去爬了一次泰山。一趟下来,在被泰山的雄伟、壮丽所惊艳的同时,处处景观的“密不透风”,你推我攘、摩肩接踵也搞得人疲倦不堪,倍感无奈。这样爬山,“宝宝心里苦”!
去泰山之前,便和几位朋友商定,4月30号晚上十二点开始爬,那样人或许较少,以便快速登顶,占个有利位置好看日出。可没想到的是,当我们晚上十一点半到达山脚红门时,只见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光买票就足足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心累!再是爬山,本来卯足了劲的我们,想一口气冲到中天门(半山腰)再歇息,可“紧实”的“登山大军”再次让我们的设想落空,只能三步一走、四步一停地踩着他们的脚后跟慢慢向上挪。到了山顶,天也快亮了,一眼望去,日观峰上已“座无虚席”,成了军大衣的海洋!为了看日出,“驴友们”也真是拼了!其实,为了看日出,我也蛮拼的,怎奈人太多!
有网友调侃道,“每一个敢于在节假日爬泰山的人都是勇士!”所指,便是“堵”。现在想想,如此拥堵的登山路,能耐着性子爬上去,着实不容易。
景区拥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旅游体验变差,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就拿泰山来说,很多游客都选择晚上爬山,漆黑的山路,不细心的话,安全事故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那么问题来了,旅游法已经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但其为何未能成为保障游客体验的“红线”?又或者,一些景区并未“超限”,为何一样拥挤不堪?
简单来说,原因有三。一是游客逐年增多,景区压力逐年加大;二是带薪休假“雾里看花”,导致人们节假日扎堆出行;三是主管部门“门票经济”思维存在,“多多益善、上不封顶”,“最大承载量”超出实际。
据了解,去年五一假期,泰山景区三天接待游客13.7万人,而今年进入假期第一天,泰山景点人数就超过了8万,是平时游客数量的近7倍。这种爆发式增长,拥堵则是必然。
要纾解景区拥堵现状,也需多方合力,多措并行。首先,要让“带薪休假”制度切实落地。大家为何非要赶在小长假、黄金周期间出游?不就是因为平时没空么。若“带薪休假”制度得以落实,很多人便可以自由选择出游时间。就不会“明知山有堵,偏向堵山行”了。关于此,现已有10个省份提出了增设“地方假”的设想。优势是,这如同“错时放假”,可促进“错时出行”;如果落实,拥堵现象自然就会减轻。
其次,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与监督。在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时,应综合考虑空间、设施、生态等因素,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并敦促景区设立预警机制,一旦超限,便及时采取限制售票、人员分流等举措,避免游客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关于此,目前上海黄浦区内部分景区已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客流“上线”,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询各区域的游客数、拥挤程度与该景区的瞬时承载量,及时调整游玩路线。实行网上分时段预约管理,将人群有效限流在旅游出发前。还有,明确权责关系与问责机制,对“超载”景区进行处罚与问责,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保障最大承载量相关政策“不打折扣落实”,让景区“靠假日挣够一年的钱”的逐利之手无法伸出。
此外,游客也应树立科学旅游理念,合理出行,智慧出行。若自身有条件,就尽量避开节假日出游,以免成为“人山人海”里的一份子。如此,不仅可以免受拥堵之苦,还降低了自身旅游成本。花更少的钱,看更好的风景,不更惬意么!(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