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6落后追到10:11,再从11:16扳成14:16,但比分最终停留在14:18。首次闯入决赛的丁俊晖不敌世界头号选手塞尔比,未能在谢菲尔德的克鲁斯堡剧院举起冠军奖杯。(新华社谢菲尔德5月2日体育专电)
媒体在报道丁俊晖在2016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决赛中未能获得冠军时用了一个词:“虽败犹荣”。这个用词很有人情味,也是赞美之辞。因为丁俊晖虽然没有捧到冠军奖杯,但他重新书写了斯诺克运动的历史:成为第一位闯入世锦赛决赛的亚洲选手;在半决赛中轰出7个单杆过百,打破了奥沙利文和塞尔比各自保持的世界纪录。
按照国人的习惯思维,这不仅是丁俊晖个人的荣耀,而是我等国人的荣耀。因此,丁俊晖获得这个来之不易的亚军后,我们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以各种方式纷纷刊登相关消息,欢呼雀跃之情表露无遗。
5月2日,丁俊晖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丁俊晖算得上一个奇才。1987年出生的他在父亲的影响下8岁开始打斯诺克,11岁就打遍老家江苏宜兴无敌手。随后,其父亲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让儿子退学,卖掉家里的房子漂泊到深圳专门培养儿子打斯诺克。一路走来,我们大家只看到了丁俊晖获得荣誉的光鲜,其家庭和他经受的颠沛流离以及枯燥无味的刻苦训练之苦谁又能知晓。
丁俊晖成功了。他的成功,让很多国人孩子的家长流露出羡慕之情,当然也会有不少家长有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丁俊晖第二”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或者说做法不需求全责备,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丁俊晖第二”之前,就是看看丁俊晖能否复制?
在我看来,丁俊晖的复印有相当的难度,就像此前我们同样创造了亚州、中国历史的姚明、刘翔、李娜等一样,我们很多家长有意想将自己的孩子复制成“姚明第二”“刘翔第二”“李娜第二”,但都事与愿违。
“物以稀为贵”。之所以丁俊晖会受到国人的关注,成为“亚洲第一”“中国第一”,当然与姚明、刘翔、李娜等人一样,这方面的出类拔萃的人还比较少,如果像我们的乒乓球、跳水、单双杠或者艺术表演类人才济济那样,只怕会让很多有复印心理的家长迎难而后的。
丁俊晖作为一个特例,当然也是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充分发展了个人的天赋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的结果。孩子能不能成才,成为什么样的才,在相当的程度上与天赋有关——虽然后天的培养很关键、很重要。33亿亚洲人才出一个丁俊晖,复制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更何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