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廉价救命药全国性缺货,尽管多地媒体都在呼吁,依旧没看到解决方案出来。药企的“心病”不治,病人的心脏病只能冒险拖着。
4月12日,得了滑膜肉瘤的22岁青年魏则西死了。生前,他曾抱怨,要吃一种药,在香港买是四万四千元一个月或者40天,他吃不起,但在印度买的话只要五千块,可是不允许入关。“难道我等死?”他抱怨的是不能从印度买相对便宜的药品。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人正在抱怨,在国内买不到低价药鱼精蛋白。
今年以来,鱼精蛋白缺货已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鱼精蛋白是心脏病人做体外循环手术时必需用的药品,根据体重不同,每个成年人每次手术要用6至8支药。据媒体公开报道的资料显示,浙江、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均缺货。其结果是,相关手术做不了。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例,医院只剩下10来支存货,只能留给急重病人,不敢给现在的病人使用。为此,医院有10来个病人处于等药状态。全国每年要做22万例心脏病手术。这个庞大的群体,都是鱼精蛋白的最终使用者。因缺药延迟手术,对一些病人来说,会影响到病情发展。
为什么有市场,药企却不生产鱼精蛋白呢?无非是无利可图。鱼精蛋白在国内有两家企业生产,几十年来维持同一售价。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鱼精蛋白,历史上曾有9.1元的供货价;2014年,北京悦康凯悦制药有限公司的供货价格是13元多。从药价来看,确实不算高。至于企业的利润是多少,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为此,有业内人士猜测,这是涨价的前兆。
药价几十年没涨,倘若企业生产压力大,涨价本无可厚非。2015年,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食药监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自2015年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药品价格。也就是说,药企只要有充分的理由,不是不可以涨价。只要不是操纵药价导致药价快速上涨,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并不是不理解。连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都可以涨价,药品涨价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若果真是以缺货为涨价寻求支持,不仅没有必要,反而耽误病人治疗,惹得社会反感。
鱼精蛋白全国性缺货的问题怎么解决呢?5年前,鱼精蛋白就曾出现过大面积缺货。后来,药企加紧生产,缺货情况得到缓解。如今,药企可以通过提价来缓解成本压力,又出现了这种情况,耐人寻味。
其实,两年前的2014年4月1日,国家卫计委、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商务部、食药监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的意见包括加强部门协作、改进价格管理、完善采购办法、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加大政策扶持、开展短缺药品动态监测、加强综合监管、做好社会宣传等八条。如今,鱼精蛋白又全国性缺货,需要追问的是,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企业在商言商,以利为先,不能急患者之所急,不肯保障救命药供应,还情有可原,而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却没有理由可言。心脏病廉价救命药全国性缺货,媒体一再呼吁,病人焦急地等待手术,药企似乎无动于衷,看来,药企的“心病”很重。心病还需心药治。行业的“心病”,监管部门得依据相关规定,用心治。(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倪恒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