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

2016-05-02 10:2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别再让自己成为 别人的风景

“五一”小长假期间,很多人不是已经跨上了行程,就是在跨上行程的路上。还有很多人即便不出去旅游,也会在这两天在所在城市转转。这一刻,我们都是“看风景的人”。   盛世旅游热。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旅游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置身于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语境,“旅游热”也是经济转型的题中之意,有利于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欣见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看风景的人”。但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成为“别人的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卞之琳在《断章》中留下的诗句。在每个小长假和黄金周,几乎都有人因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而被游客拍摄下来、传到网上,结果成为“别人的风景”,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被拉黑,成为旅游不受欢迎的人,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这样的教训是惨痛的,不应该成为节假日“例行风景”。 

相对于过去,这些年来节假日期间发生的不文明行为不少,但这并不能说明在文明素养上“今不如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观察,整个社会的旅游文明程度与过去相比,其实还有提升。比如说过去司空见惯的刻字“到此一游”现象,已经很少发生;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现在蔚然好转。只是由于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面对人人都有手机的现象,现在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曝光的成本大大降低,便捷度大大提高。过去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曝光,更多地依靠专门媒体进行,而现在则是人人都有照相机、人人都是监督员。同样是不文明行为,现在与过去相比,发现的概率大大提升。

相对于平时,节假日期间发生的不文明扎堆现象,甚至也不能说明文明素养不值一提。诚然,旅游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集中演绎,旅游文明受社会文明主导。但也要看到,旅游文明有其自身特点。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认为,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外一种人。进入旅游情境中的人,在事实上进入了一种“心理学的群体”。如果自制能力不足,文明没成习惯,很有可能发生不文明行为。 

进行这样的分析,并不是掩饰当前旅游不文明大量发生的事实,而是想提醒大家正确认识当前的文明现实,公允地评价当前的旅游文明。有什么样的道德想象,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现实。如果大家都对文明失去信心,就很有可能产生不文明的“破窗效应”,最终带来不文明的不可收拾。这些年来,整个社会文明“每逢假日减三分”,在公共议题里,似乎现在的社会文明、旅游文明一无是处。这种文明悲观论,已经着实让人受够了。 

诚然,当前社会文明和旅游文明,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要看到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趋势,更要看到人们对于不文明的同仇敌忾。而当文明的敏感碰到技术的发达,以“人人都是监督员”的状态呈现时,也就意味着不文明行为的曝光率大大提升,旅游者一个不注意,就可能闯入别人的镜头。没有谁能真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顾别人的评论评价,遑论“旅游黑名单”侧立一方。这也更加提醒所有旅游者,只有更加重视自身行为,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风景”。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毛建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