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眼下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更新换代、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时代,如果放弃阅读,等于放弃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不学习就难以进步,不进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也就是说——“不翻书,生活就会给你翻脸”。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以犹太人为例。犹太民族诞生了许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贝多芬、马克思、卓别林、毕加索、爱因斯坦……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勤劳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犹太人已将阅读神圣化。他们不会把书柜放在床的尾部,不能让脚对着它,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亵渎,书柜只能放在床头的位置。小孩刚懂事时,父母就将《圣经》涂蜂蜜让小孩去舔,让孩子意识到书本是“甜”的,从出生起培养对书的亲近感。
读什么样的书对于阅读来说至关重要。不加选择地随意阅读,可能达不到阅读的预期效果,反而会起到一些反作用。
曹文轩教授的观点是:对此,我常说三句话。一是,天下的书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给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读的。老师和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先读那些打精神底子的书,那些书,是真正帮助孩子们奠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是帮助孩子打好人生基础的。二是,人有人脉,地有地脉,文有文脉。书也分为有文脉的书和没有文脉的书。今天许多孩子手中的书是没有文脉的。这些书对他们的成长和写作都无益处。三是,书可以分为经典的和非经典的。托尔斯泰的书、鲁迅的书、《红楼梦》这些都是经典的。我不是说孩子只能读经典著作,只是说要想打好阅读的底子、打好人生的底子,就应该尽量读经典的书。把这三个提示送给大家,希望为青少年阅读提供借鉴。
我们不能被“必读”绑架阅读的初衷,但是许多专业人士推荐的历经时间磨炼、淘汰,仍然经久不衰的经典,确实值得大家去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并一探究竟。
《2015网民阅读行为报告》显示,2015年,在网民阅读者的群体内,20—5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尤其是“80后”,占据了48%的比例,成为绝对的主力人群。这些人阅读的频次更高,书籍的购买量和消费金额也更高。
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58.1%,首次超过了纸质书58.0%的阅读率。而数字阅读率的增长速度,也比纸质书的阅读增长率高得多——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成年国民的数字阅读率提高了18.2个百分点;同期的纸质书阅读率,则仅仅提高了3.1个百分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移动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2亿。这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用户通过手机看书。网易云阅读的报告则称,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换成纸质书,首尾相接相当于绕赤道8圈,而纸书还原成树木,相当于绿化了两个北京城。
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对于渴望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并举。最关键的是我们阅读了什么样的内容,如果内容正确,何必纠结于形式。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高贵,有了数字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