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福建泉州,“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大赛”的宣传广告吸引了许多家长报名,但作为主办方的“中国艺术家协会”和“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会”,是刚刚被国家民政部曝光的山寨协会。耐人寻味的是,部分家长明明知道是山寨协会,却也觉得无所谓。
山寨协会办的山寨赛事,大多离不开圈钱的商业化运作,组织者和参与者各取所取,共同演绎了以孩子教育为噱头的资本游戏。“几分钟比赛,发奖杯、证书,比赛就像是一条流水线,商业性很重”,这样的比赛,其公信力何在?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
而那些明知是山寨赛事,仍然不惜花钱买晋级、买名次、买奖杯的家长,一方面也许仅仅是为了面子、为了课外活动积分,另一方面也有培养孩子才艺和素质的需求。说到底,家长固然要抛弃畸形的教育观念,教育部门更要在管住非法的山寨赛事同时,支持丰富正规的青少年才艺和素质交流比赛活动。只有让山寨赛事没市场,让正确观念立得住,才能让有兴趣、有才华的青少年真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