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培养“高级创客”不是清华“专利”

2016-04-25 15: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zhanshi

4月24日是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的正日子。以学术庆生是清华历年的传统,今年也不例外。清华24日宣布,在全国率先推出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该专业面向清华本科生开设,学制为一年半,首批共招收90人,致力于培养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领域的“高级创客”。(4月25日《京华时报》)

鼓励教师与学生创新创业,近两年来,教育部门及一些高校频频放出“大招”。如去年底,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相关规定,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甚至可离岗从事创业工作。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扶持在校大学生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等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清华在国内率先推出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这样的做法值得称赞与鼓励。

我们要注重到,清华大学推出的是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致力于培养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领域的“高级创客”,这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不能简单与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相提并论,而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于让学生干科学家的活,不仅是学习知识,更要通过科技创新创造出价值。

所以,清华遴选该专业的学生相当严格,比如学生在报名时需要提交个人陈述和一份教授推荐信,通过这些材料考查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力,对于创新的热情,以往参与创新创意活动的经历等。

清华大学能开全国之先河,首推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除了清华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是因为清华开这样的专业有底气,比如此次清华开设的这一专业设有跨学科的导师团队,集结了计算机、美术、机械、自动化等领域的多位“大咖”。清华有着优质的师资力量,也有优秀的生源,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基础,而这些是很多高校所不具备的。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高校不可以开设类似专业,培养“高级创客”不是清华的“专利”。只是一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高校,应该量体裁衣,没必要像清华那样“高大上”,致力于培养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领域的“高级创客”,但也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培养学生成为其他领域的“高级创客”。

创新创业进高校,不应该是赶时髦,而要能有的放矢,要切合实际。比如不少学生盲目创业,空有一腔热情,却因为缺乏相关经验与才能,或对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最终以失败告终。要支持学生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支持学生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创新、创业,高校与政府也要提供良好条件与服务,高等教育也要做出相应改变,如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解放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束缚等。让中国教育成为培植创业、创新人才的沃土,需要多方入手,更需要教育的深度改革创新。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戴先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