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窝案串案,从分管副县长到县扶贫办再到乡镇扶贫办8人涉案,县扶贫办班子成员“全军覆没”;江口县窝案串案,从分管副县长到县扶贫办7人涉案,包括扶贫办纪检组长在内的扶贫办班子成员全部被处理,其中3人被判刑;松桃县窝案串案更是牵涉扶贫系统、财政系统、林业系统等多个系统,10人涉案,5人被判刑。这些案例中,个人违纪金额超100万元的1人,50万元至100万元的3人,10万元至50万元的10人。(4月2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铜仁市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将铜仁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决战区。然而,当地分管扶贫工作的干部却将强农惠农的扶贫资金当成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一级级、一层层盘剥,导致扶贫资金被卡在“最后一公里”。
扶贫资金成“唐僧肉”根源在两处。一是监管成“纸老虎”。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对腐败的惩罚力度,苍蝇老虎被拍了一波又一波,让一些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的党员干部“为之胆战心惊”,从严治吏取得了显著效果。扶贫脱贫是国家治理头等大事,打扶贫资金的主意,无异于是在“老虎身上拔毛”,铜仁市从分管副县长到县扶贫办再到乡镇扶贫办“全军覆没”,可见该地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严重缺位。
其二,扶贫资金发放经办部门太多。“渠长水必失”。扶贫资金严格管理是好事情,但“经手人”越多,最终到贫困群体的资金便可能越少。扶贫资金经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县扶贫办、乡镇扶贫办、村干部,扶贫资金被剥洋葱,如此一级级“流”下来,被一层层“截留”之后,还有多少能够到贫困群体手中呢?
精简扶贫资金流动机构,有助于打通扶贫资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扶贫资金“一卡通”。经办机构过多,一方面不利于“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不利于畅通资金下拨渠道。因此,对于发生在铜仁市扶贫资金上的窝案串案问题,既要严肃处理相关干部,也应该对主管领导启动问责机制,真监管、严处罚,让“老虎长出利齿钢牙”;同时必须精简扶贫资金经办机构,缩短扶贫资金的“流程”,才能确保扶贫、强农惠农的资金少被“浸噬”,确保扶贫资金实现“一卡通”,助力贫困群体早日脱贫致富。
新闻细读>>>扶贫领域岂容“蝇贪”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