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遏止扶贫贪渎重在做好透明文章

2016-04-22 15:0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贵州省铜仁市位于武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山连绵,沟壑纵横,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国家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将铜仁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决战区。然而,铜仁市通过信访举报、项目审计、民生监督发现,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看成是“发家致富”的大好机会,肆意套取、侵吞扶贫资金,影响恶劣。针对这些问题,铜仁市纪委果断亮剑,先后查处江口县、沿河县、松桃县等扶贫领域腐败窝案串案,涉案金额730多万元,涉案人员30多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人,目前,已移送司法机关17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4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这样的群贪是令人惊心的,但却毋庸讳言的是,像这样扶贫领域“蝇贪”等乱飞、一查就是窝案的,并非铜仁一地特有。问题是,扶贫本来就是救济穷人,是扶贫干部的天然本职,但为什么一些干部还忍心“鸡脚杆上刮油、麻雀腿上剔肉”呢?

毫无疑问,少数贫困群众存在“白得”心态,认为给扶贫干部一些“好处”也无所谓;教育缺失,部分扶贫干部廉洁意识淡薄等,无疑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却还在于监督的缺位,尤其是社会监督的缺失。

众所周知,按照现有的扶贫工作机制,具体扶贫项目的确定、验收以及款项发放,全程由扶贫办包办,导致扶贫部门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项目的确定、实施和验收等环节上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比如在扶贫水利项目、道路的修建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跑部钱进”和扶贫部门私下授受的问题,许多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协调工作,异变成了做扶贫等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毕竟,现有形势下,扶贫等部门的扶贫项目,给谁都是给,为什么不给有关系的人?因此,遏止扶贫“蝇贪”等,最关键的,是要在扶贫工作透明度上下功夫。

其一,对于一个地方(主要指县,现在的扶贫项目主要是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把每年能够实施的扶贫项目资源、需要扶贫乡村的需求项目理由等尽可能的进行公示,并通过评选等方式实施项目对接,接受社会及时和有力监督,改变和压制扶贫部门和人员随意“发包”的自由和灰色空间。

其二,对于一些重大扶贫项目的实施,要做好事前项目招标的公示、组织和事中具体的招投标工作。像其他公共项目招标采购一样,让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或人员,确实是通过公开招标公平公正合理竟得,消减扶贫部门和人员擅自确定项目实施人的资源空间,避免项目具体实施单位的私相授受。

其三,在项目的验收评价上,要让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物价等部门有效介入。从项目的质量、价格、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避免项目合格与否的单项、单方面说了算。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相关过程中也要全程或部分有效引入当事贫困乡村群众参与监督。毕竟,群众对哪些地方贫困,项目有没有必要实施,实施效果会如何等最了解、最有发言权,这也可以阻止和遏止一些扶贫部门和人员随意乱为的空间。

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这对其他领域适用,对扶贫同样适用。因此,遏止扶贫领域贪腐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诸如加强教育、引导贫困人员正确看待扶贫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提升和完善扶贫工作透明度为主线,通过相关制度的及时完善和修订,让扶贫工作都摊在阳光下进行,真正让扶贫扶到实处。

新闻细读>>>扶贫领域岂容“蝇贪”肆虐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鞠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