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笔收费,虽然目前其运营成本微乎其微,但始终与用户“形影不离”。因存在年代“久远”,网友们戏称其为“化石费用”。国内漫游费伴随了手机用户20多年。在通讯技术升级和“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手机用户和业内人士对取消漫游费呼声不断,但总是石沉大海。手机漫游费取消为何如此之难?(4月21日《新华网》)
“讲道理”的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对着糊涂人讲清楚来龙去脉、子午卯酉、是非曲直,使其如遭当头棒喝、一时顿悟悔悟而迷途知返、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另一种则可同义替换为“重复正确的话”,或者更直接一点说,是试图以大道理、小道理、人间道理“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换言之,这道理人人都懂得、对话双方都“知道”,但有一方显然不打算(至少当下不打算)“知道”,这得靠外力猛推或者刚性他律,如果只是温柔绵长地“讲道理”,纯属“白费口舌”。对这二十多年雷打不动的“化石费用”——国内漫游费及其背后的超级体量的运营商,现在还讲取消漫游费的必要性、合理性这样的道理,实在过于“迂腐”和善良了。
不妨把题目换成“谁来促使企业取消手机漫游费?”,这里的谁,可以是有关部门,包括电信运营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包括执法部门,还可以是部分民营的满腹委屈的“非主流”的通信运营主体,更可以是普通消费者。
普通消费者作为直接的“羊”,在被薅了这么久国内漫游的羊毛之后,其实有必要基于消费者知情权益维护的角度,通过法治渠道,要求有关企业公布、说明这滋生于2G时代的漫游费是如何能慢慢悠悠地停留在4G语境中还那么硬扎呢?
这项收费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何在?是继续援引原来还由行政权力主导的定价机制规则,还是要从去年刚刚获得的自主定价的新权能开始“科普”起?这里,倒真是需要好好地上法院讲讲道理的。如果更多些消费者提起个案诉讼,蚂蚁搬泰山,这漫游费或可依法取消。
不妨把题目换成“移动通信的垄断格局何时打破?”如果说“垄断”这个词在某些领域被“法定”为中性词甚至褒义词的话,至少在移动通信领域,在关系十数亿人的隔空对话、千里听音、关系链接方面,广大消费主体的消费体验和花钱感受是颇为复杂甚至懵懂的。
就根本而言,除了这不明就里的国内漫游费,有多少用户真正懂得长话、市话、漫游等等之类企业抛出来的收费标准到底意味着什么?还有那设计得如同密码、迷宫一般的资费套餐、流量不清零的文字游戏,有几人又能清晰晓得每月被多“刮”了几毛钱?
这种高度的地位不相称和信息不对称,这种选择前的“无知”和使用中的“装糊涂”以及感到疼痛之后的投诉无门才是最让人难受的,才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改观某些市场独占主体的傲娇,如果不能重新确立谁才是市场中拥有话语权和表达权的人,可能在移动通信领域这类化石费用和化石傲慢还会变着花样推陈出新、万年不绝。
新闻细读:手机国内漫游费何时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