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手机阅读取代纸质阅读会越读越傻吗

2016-04-19 14:2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6418144641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八成的人(87.4%)进行过微信阅读。(4月19日《人民日报》)

国民图书阅读率提高,这是好事,但国民图书阅读率的提高更多体现在手机阅读时间的增加上,却有让人担忧的一面。因为电子读物的特点决定了“浅阅读”流行,读物的“营养”含量较低,很可能“收获”与“付出”不成正比,甚至会成为“脑残”式阅读。

这可不是在危言耸听,去年,就有媒体报道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励志鸡汤文的人通常表现出较低的智力及认知能力。心理学者还发现,这些人更容易相信超自然现象和阴谋论,宗教信仰也更加坚定。

研究者故意用一些时髦的词语组成毫无意义的句子,也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很深刻的“名言”。看看我们现在的朋友圈文章,大多是找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弄几条看似深刻的句子,配几幅网上搜来的图片,一篇“心灵鸡汤”就顺利出炉。而这些同质化严重的“鸡汤”,看后对你没有任何帮助。

任哲明老师前些年曾经说过,“同学们要是觉得自己智商太高,我可以推荐给你们一个很好的降低智商的方法——看电视剧,尤其是连续剧。”如果放到现在,他恐怕要把“电视剧”换成“朋友圈文章”,因为现在朋友圈的那些文章,真的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傻。

我们不可能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让大家重回书桌与台灯,手机阅读的占有率,只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塑造更多的手机阅读“优质品牌”。之所以说“优质品牌”而不说“品牌”,是因为现在已经有太多“品牌”,虽然名气很大,但可能并不“优质”,就像一些著名的快餐,其实是垃圾食品一样。

我们的传统读物,有名著,有流行读物,也有垃圾作品,现在的电子化阅读,这样的情形同样存在。电子阅读,我们需要多看一些开卷有益的“名著”,少喝几口无病呻吟的“鸡汤”。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培育更多优质的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做成更多优质的品牌,占领电子阅读的市场。只有这样,国民图书阅读率的提高才更有意义。

新闻细读:我国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8本 微信阅读人数过半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千龙网。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