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满满的获得感

2016-04-19 09:2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5年12月,中国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发布了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众望所归的“获得感”毫无疑问的位列第一。

为什么是这三个字夺了桂冠呢?因为“获得感”表示的是人们在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握在手里的实物。

“获得感”一词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毋庸置疑,总书记是在准确地把住社会发展脉搏基础上,才提出来这个既新颖又接地气的词语的。的确,“获得感”相较于单纯的“幸福感”而言,更加贴近民生、体贴民意,它使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

总书记的话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今后我们又该怎么去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呢?其实,获得不光是一种实物的体现,还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因为,“获得”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

人生在世,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源自生理本能的,所以,获得感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的,天下百姓对“获得感”的首要要求就是住有所居、学有所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只有得到物质保障才能有精神追求,也就是达到第二个层面:对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包括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生活的更有质量等等。以上这两个层面虽有前有后但却相辅相成,要想得到真正让人满意的“获得感”,物质与精神这二者缺一不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民的幸福感亦不会从天而降,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其实是一个既宏大又具体的目标,我们要实现它,还是要付出切切实实的努力的。因此,值此“十三五”已经起航之际,我们应该继续在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戮力同心,奋斗不息,用实实在在的辛勤去建设,去发展,唯此才能让人民真正劳有所获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