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曹文轩的名字火了。
他获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是第一个获此奖的中国作家。正如“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评价,“曹文轩的作品非常美丽,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读过《草房子》的人不在少数,相信许多人都有同感。
恰巧在几个月前,我和曹文轩有过一面之缘。
那是在2015年12月份,我跟同事一起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个沙龙,曹文轩教授当时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发表讲话分享了他的观点。
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包括李敬泽、谢冕、曹文轩、陈晓明、孙郁、程光炜、戴锦华、孟繁华等人,大家关于文学和批评的观点让我受益良多。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谈到文学,当然少不了网络文学的身影。曹文轩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网络文学的本质其实仍然是文学,它遵循一般的文学规则,只是它产出的渠道不一样。此前的纸质出版,门槛比较高。而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纸质介质的局限性,更多的作品可以被网友阅读。关注研究网络文学不一定非得将其与知名文学比高低,功德在于主持公正,把不在文学史写作者视野中的风景呈现出来,从而使在文学史中所呈现的文学版图是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不论是纸质文化,还是网络文学,那句话也许才是真理:内容为王。
此时的我刚从事网络工作不久,对于网络文学的界定有不少的迷茫和困惑。“内容为王”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
网络文学的展现方式确实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作为基石,那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就像一部好看的电视剧,必然是颜值、演技、台词俱佳才能吸引人。网络带给人们如此大的信息量,如果空有“高颜值”,即使在“看颜”的今天,也不免沦为“网红”。当然,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丰富表达传播形式,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点击阅读它,只有看了,才能谈到影响。如果说内容决定影响的深度,那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影响的广度。
那次沙龙,曹文轩教授的发言大概有八九百字,仔细听来,深感字字认真,正如曹文轩教授自己曾说过的“我在写作的时候,并不刻意考虑是为谁而写,主要考虑的是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必须是一件艺术品。”一次普通的发言尚且如此,写作的用心可想而知。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用诗和远方帮助人们树立挑战困难的信心,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曹文轩教授说:“我是用了儿童的叙事和儿童的视角在写作,写的是儿童也可以读的作品,但并不是特意为儿童而写。在我的作品中,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美学的境界,而孩子读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动。”确实如此,好的作品总是相通的,它对不同人的感情的影响总是不期而遇的。
文学总是“带有人的体温和生命的痕迹”的,其实任何活动都是如此,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人机大战”,也正是如此。虽说表面是人和机器的对决,然而机器的背后仍然是人类的智慧,说到底仍然是人与人的对决。
但是,人类智慧凝结的机器毕竟与真正的人类有差别。人是不可捉摸的,而机器即使再强大,也有人类提前设置好的极限值。就像大家在斗地主的时候总希望能凑够人数再玩,明明可以与电脑玩,但是多数人仍然选择有真正的玩家在,才开始游戏。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如此。形式创新的背后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形式的改进必然能够促使精神共鸣在更多的读者之间产生,然而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能代替内容的地位。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内容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和语言风格,精神的共鸣和震撼让阅读者欲罢不能。如今,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追寻,必然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为王”的同时,也要兼顾形式的革新。当内容与形式齐头并进,文学作品必然会走得更深更远。
曹文轩先生一直努力写作,这可能也是他成为该奖中国第一人的最大原因所在吧。(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李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