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打造人力社保“民心工程”

2016-03-30 18: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其核心就是人民至上、全民共享,这五大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体到人力社保领域,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关系和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主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助力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和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和人才红利。要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跳出思维定式,积极推动京津冀人力社保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人力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着眼推动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做好就业、社会保障、工资收入分配等民生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疏与控是首都“瘦身健体”的中心任务,功能疏解和严控人口将对就业格局带来新变化。就业面临从总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产业替代中的就业结构调整压力日益加剧,“业走人留”将加剧劳动者技能水平与新产业体系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需要加强就业帮扶和职业培训,提升职业转换能力。功能疏解中城区产业外移、岗位流失就业压力抬升,郊区承接疏解占地拆迁带来的农转居和农民就业、生态涵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凸显。搞好政策储备,实施地区精准帮扶,尤其是加快培育新型蓝领农民,促进农民向农民工、农民技工转变。随着人口调控深入实施,需要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存量开发利用,探索人力资源二次开发。

新与高是首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选择,加快创新驱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对营造良好的人才和创业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精尖”经济结构,要求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对接。与新产业体系需求相比,高端人才总量和结构还不适应,在创新成果分配机制建立、央属人才资源利用、国外高端智力开发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需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树立国际化视野,制定更加积极、更具竞争力的人才聚集政策,强化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促进人才与技术、资本、产业紧密融合,健全央地人才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外籍人才入境和居留便利化,释放人才“众创”活力。

转与调是提升首都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使劳动关系面临双重叠加的矛盾。一方面,受调整疏解、处置“僵尸企业”等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劳动关系面临大幅调整。需要整体联动一步,制定防控预案,借力稳定和促进就业政策,全力守住劳动关系稳定的底线。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企业组织形式、用工和分配方式多元化,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用工方、用人方和网络平台普遍分离,一旦发生纠纷容易互相推诿引发群体性事件。需要前瞻谋划一步,坚持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加快创新利益协调、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有效引导规范新兴产业劳动关系。

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要义,要求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聚合公共服务资源上要有新作为。面对三地公共服务领域配置不均衡,就业、社保水平差异巨大等突出问题,需要牢固树立整体观,坚持主动融入。着力完善标准体系,打造一体化的人力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进社会保障顺畅衔接,深化人才交流共享,建立劳动关系领域协作机制,推动技工教育外延合作,带动三地人力社保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盛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