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逻辑,(韩)A旅游公司应该向哈尔滨本地旅行社收取部分住宿、餐饮、交通等国内旅游费用才是,事实却恰好相反,A旅游公司反而向中国方面支付了每名游客300元人民币(约合5.4万韩元)的介绍费用,相当于花钱从中国购买游客。于是,所谓的倾销旅游等一系列问题自然就发生了。(3月30日 参考消息网)
韩国旅游业方面的“人头税生态系统”导致“购买游客”的怪现象无比正常地发生了。而倾销生态系统一形成,就又不断拉低“韩流”品牌形象,使“韩流”逐渐沦为“寒心”商品。政府不得不出面大力取缔倾销,整顿旅游市场。这对我们来说,丝毫不值得高兴,最应该做的,就是从中读懂这种反常现象的警示意义。
低价从中国“购买”游客,韩国旅游公司最终只有将这笔开销“转嫁”到游客身上。常用的办法,自然就是“我用钱买游客,游客花钱买东西”。中国人出境旅游消费倒是一直都不小气,舍得花钱。但问题是,韩国旅游公司要赚回“买游客”的费用,就不能让游客想买啥就买啥,反而是想尽办法节省开销,带着游客到普通商家去花高价购普通之物,雪花秀、福库电饭锅等著名品牌产品倒是想买也买不了了。这样做的后果,是既伤了游客的心,又让“韩流”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同时,“人头税生态系统”导致导游也各显神通,甚至不惜花高价去购买可能进行高额购物的“优质游客”,因此,导游也必须使出一切手段回收这笔“投资”。这样,购物少或者不购物的游客,自然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如此,导游的服务和游客的需求冲突往往就很难调和,最终扰乱旅游市场的秩序,既让中国游客的不文明问题暴露得更多,又让韩国旅游服务的形象大大受损。
韩旅游公司“购买”中国游客的小赢微利背后,却是拉低了自己国家的品牌形象,同时也让自己的竞争力大大降低,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我们的旅游业,面对“韩流”变“寒心”的事实,是否该在庆幸的同时,不断反省自身同样存在的某些问题呢?近几年,我国出境游增幅大幅领跑入境游增长,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非常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这和种种旅游乱象不无关联,诸如旅行社之间恶性竞争、导游与商家合伙宰客等等诸多问题,与韩国旅游公司“购买”游客现象背后的本质,大有相同之处。韩国旅游公司向中国“购买”游客,中国游客所得实惠非常有限,更让我们看到了一面镜子,咱且先莫高兴,好好照照自己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新闻细读>>>韩旅游公司从中国旅行社"买游客" 介绍一名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