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传播失范造成更多公信丧失

2016-03-25 16:3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莫让传播失范造成更多公信丧失

连日来,山东疫苗案搅动着舆论的纷纷扰扰。一时间,“殇不殇”成为热门话题,“打不打”也让许多年轻妈妈焦虑不已,恐慌情绪在大家的微信朋友圈中蔓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现实观感。

随着事件推进,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面对愈发详实的专业信息,人们逐渐发现这里头远不是疫苗“殇不殇”那么简单。目前已知此次涉案疫苗均是二类疫苗,而且并非“有毒”,接种之后的最大风险就是失效。这应当是人们分析讨论此案的基本认识。现在,“问题疫苗”名称,涉案药企名单已经公布,各地也纷纷公示当地正规接种机构。可以说,依照既有信息,人们已能够判断事情的危害程度,以及到哪里接种正规疫苗。与其盲目焦虑、渲染恐慌,不如多花一些精力关注与自己可能相关的信息。

应当看到,平息这场风波需要专业信息的持续跟进,更需要对监管疏漏严查深究。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所言,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问题的出现也是改变的契机。回应关切,厘清焦虑,严肃追责,规范市场,有关部门唯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行动才能纾解人们的焦虑。更要以此为警示,彻底查堵疫苗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各个环节漏洞,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重塑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信心。

汹涌的舆论浪潮终将退去,当我们再回过头看这起事件,比“失效疫苗”更可怕的或许是社会恐慌这场“次生危机”。在事件发酵中,一篇并不算专业,甚至东拼西凑的旧闻,却陡然间激化了原本就颇不平静的舆论。不少人在不知实情或未搞懂基本事实的情况下,即被情绪裹挟,自动脑补各种可怕信息,抱着宁可信其毒、宁可信其害的心态,喊出了不打疫苗、抵制国产疫苗之类的声音。这显然已经让事件偏离了真实面目,也造成了舆论的失焦走偏。这些年,在类似问题上,我们吃过的亏已不算少。在“眼球经济”驱使下,有太多传播者惯于借助某一两个数字或是极端个案就开始大肆渲染,把点的说成是面的,把局部的说成是整体的,给国内一些领域和产业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难道还不够令人警醒么?

作为传播者,专业精神永远不能缺失。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出现问题时没人说、没人听、没人管,更怕的是有人乱说、有人偏信、有人胡管。我们相信,随着舆论的关注和官方的行动,疫苗事件的真相终会水落石出。我们也期待,倘若再有类似事件发生,人们能多一分理性判断,少一分盲目跟风。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范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