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用老地名解释新地名凸显更名之殇

2016-03-23 14:5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而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3月23日 央广网)

老地名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更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历史沧桑的“活化石”。

不规范的地名,无论图吉利、赶时髦图洋气,还是提高知名度,其背后,不仅是畸形的政绩观和浅薄文化观的表现,盲目贪大、媚洋、求怪更是“任性”的表现。不仅丢了传统、断了文脉,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很大损害,更影响到了该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以郑州古老的“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为例,在外的游子一旦重归故里,或老友故地重游,不仅找不到原来的“祭城路”,“松下问童子”更不知“祭城路”为何物,要知“祭城路”先知“平安大道”,如此以老地名解释新地名,不仅是新地名的悲哀,更是更名者的悲哀,是人为增加交流难度。

再比如,原来的中学,现在很多都改成了第几中学,不仅让老一届毕业生一头雾水,更让他们顿失母校情怀。

盲目贪大、求怪也好,图吉利、赶时髦,提高知名度也罢,“任性”改名的背后必有“任性”之人。所谓“城市建设跟着市长走”是也,对于这些人,与其说是以前约束力度和手段很少,不如说是为了“到此一游”的“永恒”与“不朽”,与其说是为了提高知名度,不如说是浅薄文化的表现。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更是给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方便社会交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给出了时间表,各地要在明年6月,全面完成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希望有“更名癖”的人能够尊重文化,尊重百姓的意愿,不再“任性”。

新闻细读>>>国务院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 “贪大、媚洋、求怪”将被遏制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韩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