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扶贫是总书记心中始终的牵挂

2016-03-21 11:3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青海代表团讨论时就扶贫工作分别强调“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短短几天之内总书记两次提及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几千万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一直是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贫穷落后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障碍”,也是总书记一直以来心中的大事,在习近平的从政生涯中,对于贫困地区人员生活的挂念以及如何解除贫困,他有着持久、深刻的思考。1992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所著《摆脱贫困》首次出版,习近平在书中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他一向认为,贫困并不要紧,最可怕的就是思想贫乏,没有脱贫的志气;2003年1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参加温州代表团讨论时说,“在欠发达地区,要倡导‘自力更生’”;这是他首次提出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的“内生动力”扶贫思想;当选总书记后,他国内考察的第二站就来到了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有媒体梳理发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28次国内考察“路线图”上,有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甘肃定西、湖南湘西、山东临沂、新疆喀什、陕西延安、云南昭通、贵州遵义等地的贫困地区都留下了他考察的足迹。

从《摆脱贫困》到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体现的是总书记满满的扶贫情况,而突出重点、强调个性的“精准扶贫”思想,更是总书记多年扶贫工作的实践精华与智慧的结晶,“精准扶贫”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是各级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略。

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扶持谁”这个基础性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习近平多次的讲话中就“扶持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2015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省昭通市考察时指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去年6月,他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就曾强调,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2015年11月,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为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去年2月份,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强调,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尽快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此外,他还强调,各级政府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与贫困群众一道用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为推进精准扶贫,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去年1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为7000万贫困人口绘出了精准脱贫路线图,“五个一批”工程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更是人类脱贫攻坚史上的伟大创举。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