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更新教育公平理念

2016-03-14 11:3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5年,优质高中面向普通初中的招生规模,增加了将近3000个,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提高到40%左右。优质高中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从2014年的83所增加到89所。2014年名额分配的总规模是7370人,2015年规模达到10028人,其中投放到一般初中校的名额为6552人,投放到优质初中的名额为3476人。

提到优质高中名额分配,许多人可能马上会联想到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如果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逻辑,优质高中名额拔尖分配,就会有不少普通初中的毕业生无缘优质高中,而那些教学水平较高的初中,会继续占有较多的名额,呈现一种强者很强的格局。这种状况是否合理呢?目前,许多地方都是这样分配优质高中名额的。中考后,根据成绩划定分数线,先是省重点高中录取,再是市重点高中录取,然后是其他高中录取。至于有些初中实在是基础太差,没有人被重点高中录取,似乎并没有多少人认为不妥。

北京市在教育改革中,对优质高中名额进行分配,发出了很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优质高中名额并不能完全根据考试成绩来分配,这是有违公平精神的。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显示,如果不通过名额分配,将有100余所普通学校无法保证其学生进入优质高中。出现这种状况,我们能说是公平的状态吗?显然不是。

北京市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一方面,确保了所有初中校的学生都有进名校的机会,另一方面,分配比例得到了保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2015年,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提高到40%左右,优质高中数量也有所增加。此外,还在“名额分配”批次中增加了三类跨区统筹分配,共2242人,特别指向一些薄弱的区县和广大的普通学校。

北京市实施的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政策,更新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认识。教育公平,不能仅仅理解为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在升学名额的分配上,也要体现公平理念。但愿北京市的举措能为更多的地方所借鉴。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龚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