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告别“三六九等”回归公平

2016-03-13 16: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接受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微言教育”专访时表示,坚持将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使首都教育更加优质、更高质量。坚持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着眼点,使首都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坚持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使首都教育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

提到教育公平,每个家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比如,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学校,上教师好一点的班级,在一个班级里,老师喜欢哪些学生,不喜欢哪些学生,学生们都心里有数,已经见怪不怪。

同样是接受义务教育,享受的待遇不同,这是有违教育公平的。北京市采取多种措施,破解义务教育阶段“三六九等”,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给他们送上了重磅利好。北京市通过“九年一贯”“师资流动”“名校办民校”等举措,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希望实现100%的小学新生就近入学,95%的初中新生就近入学。这些举措落实后,学生无论是在名校,还是在普通的学校,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换而言之,在哪儿上学,都能享受公平的待遇。长期以来,学生们对名校的向往,总算不会成为遗憾了,因为在自己所在的学校,也可以享受名校、名师的帮助。

学校的差异缩小后,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要想让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受到平等对待,除了他们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外,还需要老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而不是对尖子生青睐有加,对大部分普通的学生态度一般。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北京市中考,降低难度系数,取消难度系数达到“0.2”的难题。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也不用再当尖子生的“陪练”了,老师也不用为了那“0.2”的难题对尖子生另眼相看了。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享受了公平的待遇。

衡量教育公平,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学生都说好,那必然是好的。(梁海)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