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接受中国教育报和教育部“微言教育”专访时表示,坚持将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使首都教育更加优质、更高质量。坚持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着眼点,使首都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均衡。坚持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使首都教育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
提及首都教育的活力,不得不提的一个方面是,北京为学生的发展开出一张“综合处方”,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有尊严成长的“绿色”环境。具体而言,让孩子在学前“玩”痛快,在小学“慢”下来,在初中“宽”一些,在高中“活”一点,步入职业院校“高”上去,接受大学教育“新”起来。6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
看到这6个关键词,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段子——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学幼儿园的。虽然有些夸张,不过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在一些家长眼里,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要让孩子提前跑。也有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有意让孩子多学点,把认识字,会写字,当作成绩向家长交差。虽然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让年幼的孩子背负沉重的学业压力,并不科学,很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就算是孩子们没意见,提前学那些内容,究竟有多大的必要性呢?就比如,幼儿园小朋友学小学的内容,会感到有些吃力甚至相当吃力,到了小学再学,就没那么累了。
北京市给学生发展开出了“综合处方”,对社会是一种正面引导,抢跑不再那么重要了。当社会都能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都能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再盲目地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时,孩子,才能身心健康,才能快乐成长。“成长处方”,不仅要开好,更要在教育系统落实好,打消家长给孩子抢跑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