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地方谈】让“互联网+”承担起循环不畅的老难题

2016-03-09 14:3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上饶市委书记陈俊卿认为,应该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全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既着力强化供给创新,又充分激发需求动力,切实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不畅的问题。”而如何解决上述环节的循环不畅,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兰表示,“互联网+”在资源拥有者与创新者之间构筑了公开对接的平台,对这些新鲜事物应该保持开放和欢迎的心态。

如果说陈代表所表达的,是一种未来经济领域的改革目标,那么李委员所说的,就应该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了。如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循环到底有多么不畅,实例可谓举不胜举。某地果农丰产的上万斤苹果,只能堆在家里。整箱的苹果在公路边上摆出一长串,为的是吸引过往车辆的注意,能卖出几箱。在记者的镜头前,果农含着眼泪说,只以7 分钱一斤的价格卖掉了一部分,剩下的实在舍不得贱卖了。而相隔不过几十公里的市内,苹果的零售价格却在3元以上。

这几年,我们没少从媒体中读到,“政府帮忙吆喝卖农产品”这样的事,但这毕竟还是偶发行为,不是一个机制化的解决之道。政府也好,媒体也罢,即使再有热情,也不可能包下所有的产品流通难题。真正的长久之计,还是全社会合力把“互联网+”的文章做大、做深、做细,有一个让消费者、生产者、物流者“串”起来的永久性平台。有了这个“千里眼”和“顺风耳”,供给侧不仅可以实现以销定产,而且还能在与消费者的充分沟通中,尽力按照用户的要求,做到“工匠般的精细”,从而使合作更稳固。

去年,曾有北京媒体报道,北京一些大妈大爷或全职主妇,通过一款APP,可以将自己的拿手菜图片挂到网上,市民可以下单订购,或者直接上饭菜提供者家里吃“家宴”,在一些写字楼集中的区域,部分大妈大爷用这个办法,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钱呢。想想看,这款餐饮APP,其对闲置资源的整合效果,对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媒介职能,使整个循环链条就基本符合了“消费(食客)主导,中间商(APP)服务,生产(家庭主妇)按需定制”。“互联网+”通过提供对接服务,将自身的整合能量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不就是当前高层一直倡导的业态创新吗?

上述陈委员提到,要对“互联网+”保持开放和欢迎的心态。而以目前而言,各级政府以这样的态度来应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转型则更为迫切。上述的一款餐饮APP服务,虽然是几方满意的好事,可是真想加入到这款APP旗下,也要接受这家APP平台的监管,起码在健康证、食材辅料来源、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等方面,平台要把关。否则消费者吃坏了身体,平台也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我想,没有当地公共政策的相关要求,APP的开发者恐怕不会有这种担当自觉的。

因此可以预见,“互联网+”再好,它也只是一个工具。这也就意味着,好人可以拿着这个工具来干好事,而坏人也可以用这个工具更加方便地做坏事。而各级政府的职能,就是通过履职的力量,让更多的好人拿着这个工具来干好事,比如倡导和帮助小微企业及农户组建联合体,利用联合的力量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这样才能在“互联网+”的海洋中不被淹没;此外,还要避免或减少坏人拿着这个工具来做坏事,比如对APP开发者,要通过法规及执法,来确保其履行一定的服务责任,少被居心不良者钻空子。

综上所述,“互联网+”其实已不仅仅是一个需求与资源对接的平台,而是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互动方式变革,使“互联网+”加出质量与效率,加出创造或创新。更为长远、更为深入地看,“互联网+”会对我们的传统生产与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颠覆。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马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