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地方谈】看总理为我们如何解析新旧动能转换

2016-03-07 16: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3月6日上午,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步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两份特殊的“礼物”被送到他手中。一份礼物来自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长立代表,她送给总理一本公司家政服务员写的书;另一份是浪潮董事长孙丕恕代表带来的企业研发的服务器产品。

两份礼物,都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新动能”暗合。普通家政服务员能写书,显然这些家政服务员早已和传统的“保姆”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总理非常高兴,他对山东团的代表们说:“千万不要小看家政服务,养老服务,这些是朝阳产业。”李克强说,“过去也有保姆,政府也办敬老院,但没有成为一种业态。现在出现标准化服务,结合‘互联网+’,变成一种新型服务业。这是大产业,属于经济新动能。”

虽说从称呼上说,过去的保姆成了如今的家政服务员,但是这样的行业也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很多人在内心里可能会有摇头苦笑的感觉。因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家政服务员也好,保姆也罢,不仅因为深入家庭的服务很难真正与雇主融洽,从业者往往将其当作最后考虑的职业而不愿涉足,而且雇主也对深入家庭的陌生人服务,对其家庭安全有所顾虑,从而尽量不雇人。因此,人们会觉得家政服务的经济体量不可能有多大,对就业的贡献率不会有多高,把这个行业也归于“经济新动能”,似乎有些牵强。

其实,现代的家政服务,早已不是传统保姆做家务带孩子所能涵盖,而是包括健康护理、营养膳食、生活计划、家庭接待、家事管理等分工很细的一个庞大服务领域。但是在目前,由于视野导致的观念原因,高素质者很难走入这一领域。素质一般者靠自己的单独努力,也很难胜任高端用户的较高需求。而眼下普遍存在的中介,又大多属于“把人介绍出去,中介费收了,就再也不管”的简单服务,对这个市场的稳步发展助益不大。这就需要更多有胆识的社会法人,能够走出“一锤子买卖”式的中介经营方式,使家政服务组织化、公司化,让家政公司在创立品牌的过程中,真正承担起“一手托两家”的社会责任,进而促进这一行业的更大发展。

让家政服务员从直接面对用户的临时工,到通过培训、委派而进驻服务的员工,家政服务员背后有了公司这一“靠山”,外出工作代表公司,利益更有保障;而公司也要从对用户负责的角度,对派出服务员的身份证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更多一份责任;在做出上述努力的同时,公司的品牌形象自然也就创起来了,自身利益尽在其中。家政服务业如此,其它传统印象中“不起眼儿”的行业,同样也会有“乌鸡变凤凰”式的蜕变。

家政服务市场有总量上的供求矛盾,更有服务层次结构上的矛盾。两大矛盾,是这一行业市场巨大、但又远未能够做大做强的真实体现。家政服务能够成为“经济新动能”,但是这个新动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捕捉这一巨大商机,走出简单中介的小打小闹,以严密的供需对接为前提,以产业化模式来经营,才能真正具备相应的能量,才是对总理殷切期待的最好回应。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马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