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评] “工匠精神”让创新创造永具活力

2016-03-07 09:4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6年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三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撑。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令人耳目一新,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便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专业敬业,孜孜求索,严谨耐心,精致专一,力求把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琢石玉以成良器”。

曾几何时,工匠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缺的一种职业,木匠、铁匠、石匠等,各类匠人用其精湛的技艺、高超的手法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勾图定色,提供方便。虽然,随着时代发展,一些老工艺、老工匠逐渐走出视野、淡出生活,但从他们身上透射出来的“工匠精神”“匠人品质”却依旧浓郁,不会淡化,更不会过时。

记得央视去年推出了一个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技艺之高超,让人叹服!然而,这背后,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对职业技能近乎强迫性的、极致化的追求。

这种精钻深研、精益求精,凡事心到、神到的“工匠精神”对今天的企业、制造业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可以说,其为企业生产指明了方向,为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时代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企业很多时候并不缺少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材质,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精心钻研、不断求索的“工匠精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发展创新的步伐。

而且,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须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尤须培养更多的精致专一的“大国工匠”,请走那些不严不实的“差不多先生”。

从根本性上来说,专业敬业,严谨耐心,精致专一,这些“工匠精神”的标签,是众多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路径。换句话说,只有重视和发展“工匠精神”,企业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才会不缺动力,才会跑得更快更远。

总而言之,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为了进一步塑造它、强化它,让它成为社会共识,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强有力的内在支撑。(千龙网评专职评论员 向浩)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