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姓党”就要增强“看齐意识”

2016-02-25 13: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决定政党力量,决定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否能顺利贯彻落实下去。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就是要增强“看齐意识”,以中央要求为标尺,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队伍。在前不久召开的四所干部学院工作座谈会上,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再次强调“党校姓党”、“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求作为“红色摇篮”的党校要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向中央看齐,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并充分发挥好思想引领的作用,助力党的事业发展。

“看齐”才能保证方向不错,“看齐”才能摸准事业需求。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姓党”是党校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只有在办学中体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忠诚,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战略清醒与行动上的战略定力,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因此党校要常常喊“看齐”,看中央提了什么样的要求,看事业发展需要什么,看干部队伍成长规律有哪些需求,确保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办学活动,都要围绕“党”展开,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进行,切实做到“党委政府决策在哪里,党校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干部教育要求在哪里,党校教育就跟进到哪里;理论创新前进在哪里,党校教育就跟进到哪里”。

“看齐”看的是高标准,比的是严要求。能“看齐”了,站位也就高了,站位高,标准自然更高,要求自然更严。党校既要认识到自身具有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办学方向,自信地亮明旗帜,还要致力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努力修筑理论领域站位高、反应快、能量正的红色殿堂,替党和政府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做到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继续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主业和主课,加大研究和阐释力度,拓展研究阐释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另一方面,督促教师当好“布道者”,认识到自己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党的理论、党的信仰的传授者,要在自身党性锻炼上更加严格,在师德师风上更加纯洁,在教学科研上更加过硬,既靠党的真理力量引导人,又靠教师的人格力量感染人。

“看齐”不但要敢于举旗,还要善于护旗。举什么旗体现方向,如何护旗体现方法和水平。党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敢不敢为党说话,善不善为党说话,体现“看齐”的决心和能力。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互相激荡的复杂形势下,党校必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面对错误思想观点,在关键问题和关键时刻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敢于批判,善于释疑解惑,善于明理析法,自觉维护党的威信、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校形象,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党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和意识形态前沿与“重镇”的作用。

“看齐”最终要做到“三个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校办学规律时曾说过,“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落实;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干部教育的要求,促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当前,党校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发挥干部培训、理论武装、思想引领、决策咨询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如果没有“看齐意识”,就会目标不一,步伐凌乱,行动懒散,就难以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三适应、三促进”,“党校姓党”便成为一句空话。只有时刻保持“看齐意识”,自觉把党校工作放到党的事业、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推进,才能形成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有的政治品格、风骨气韵,让红色旗帜高高飘扬,红色殿堂更加神圣,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群盲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