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可是我父亲常常拿我作调侃的对象。有一次,父亲和我讲了一个“乒乓球”的道理:乒乓球自由落地,每一次弹起都比前一次的高度低。有的人其一生也如此,每一次重新开始、每一阶段的奋斗都不如第一次、前一次,可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最近几天,笔者在组织部整理去年的转出组织关系介绍信时,发现很多熟悉的社区同事都离职了,不少人“另谋高就”,或是转去其它行业,有的去了市属国企,有的去学校从事教育,厚厚的一摞儿转出关系介绍信,倏忽间又仿若一只只折叠好的小小纸飞机,纷纷扬扬地呼啸着飞出窗外。
凉意袭人,这是乒乓球故事和整理转出关系介绍信留给笔者的感觉。世人都不愿意经历“乒乓球式”的人生,渴望步步高升的官员比比皆是,不少年轻人希望每一份工作都比前一份光彩,每到一个单位都比上一个单位级别高,因为说出来气派,看上去体面。然而人生常常如翻滚过山车,有上有下,有缓有急,诸如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事情我们都要经历。更何况每个人的能力与精力不是无限递增的,人一生尽其所能也不一定总朝锅之边缘的上方走去,也有可能滑落至锅底,也有可能像升降机一样上上下下不停变换高低。鲜有像铁球一样一落到地不再弹起,也鲜有像“氢气球”一样一飞升天而不再回落的人生,起起伏伏、跌跌宕宕才是人生常态。
然而人们畏惧着“乒乓球式”的人生。在官场上,不少官员们谈“下”色变,犹如“下”猛于虎,这里的“下”暂且指下到基层,比如街道乡镇、社区。很多干部被借调到上级单位一段时间,再回到本单位后感觉别扭,失面子。在机关接受了锻炼后,回到基层社区后感觉无地自容、一蹶不振的有之,不放弃自己、继续加油踏实工作的有之,不甘回落、损之而后益,能力、技能和本领大大增益者有之,顺其自然、放平心态、默默扎根于基层的常年工作者更有之……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生看上去是“乒乓球式”,节节下落、步步后退,但常常是事情的实质并非“乒乓球”,就比如,年轻的党务工作者在上级单位接受了锻炼回到原单位,他们的思想觉悟、理论素养、工作业务能力在其间得到不小提升,他们历经过岗位上上下下的变动,他们既了解在社区“扫一屋”的百味杂陈,也通达了政府机关领导干部“扫天下”之胸怀韬略。他们的工作经历虽然看上去如同乒乓球,但“乒乓球式”的经历亦是基层干部的一种富矿,“乒乓球式”的人生未必“逐炎凉”。
其实“乒乓球式”的人生也有温度,“乒乓球式”的人生未必都“逐炎凉”。让借调干部愉愉快快地回,让干部释然地“下”。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是学习型干部在哪里都嗅得缕缕书香,勤勤快快的干部在哪里都做得骨干,不易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干部在哪里都挑得起千钧担,政治定力强的共产党员在哪里都是一根定海神针、屹立不倒一面旗。
古诗有云:“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但是,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无论何时,我始终坚信,“乒乓球式”人生未必“逐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