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向李培斌同志学习。各级党组织要将这种学习融入进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立足本职,奋发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年仅50岁,知天命之年因公殉职的李培斌同志既是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又是群众心中的好党员、好干部。在短暂的生命中,他始终对党忠诚,始终一心为民,始终履职尽责,始终清正廉洁。中组部对李培斌同志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在2016一年之计酝酿之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对广大党员干部接过李培斌“心中四有”接力棒的响亮号召。在新时期下我们如何照好李培斌的先进典型之镜,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挖掘和传承李培斌的精神富矿,让短暂的生命重如泰山,笔者以为,当学习李培斌的“看重”与“看轻”。
看轻“金杯银杯”,看重“百姓口碑”。“有困难,找培斌”,这是山西省阳高县老百姓中流传的一句话。熟悉李培斌的群众们都知道,无论柴米油盐大事小事,只要有困难,大家都找培斌。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办贷款开饭店,用两年时间反复说和闹来闹去的两家居民……作为一名平凡的司法工作者,操的是众多百姓的心,稀释得是群众心中的疾苦。自1987年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来的近30年间,他始终看淡着被许多人悬挂上光环的“金杯银杯”,看重着“老百姓的口碑”,这是最值得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高尚品质。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舟山考察调研时对当地干部群众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李培斌之所以被百姓亲切地称为“李司法”,就在于他时刻践行心中有民。我们要学习他一心为民,把他公仆情怀的接力棒接好传好。
看轻“口袋中的利”,看重“肩上的担当”。别看李培斌对调解工作上心有加,对自己口袋中的利、别人口中冒出的名却甚是淡漠。他生活清贫,却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自己的心口里装满得是对党的忠诚,是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使命与担当。李培斌的工作责任心之强,担当精神之崇高,从他因忙碌而身体年复一年的变差中就可以看出。在和平年代里他透支着革命的本钱,牺牲着宝贵的休息时间,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至于在知天命之年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而因公殉职。李培斌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一位共产党员在和平年间的牺牲同样伟大。虽然我们不曾经历那段轰鸣炮火、英雄流血牺牲的战争岁月,不曾经历革命时期的激烈斗争和各种运动的爆发,但是在和平年代、太平盛世里,一位共产党员对看轻什么、看重什么的把握并不比血腥战争中简单,一位共产党员对看淡名利、看重责任担当的把握更显可贵。因此我们要勤照李培斌的责任担当之镜。
看轻“物质世界追求”,看重“精神家园坚守”。中央组织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向李培斌同志学习,主要是学习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李培斌宁可物质生活贫瘠,也绝不让共产党员精神家园失守一寸。他心存人民,克己奉公,忧民之苦,奉献终身;他是官,不想发财,甘守清贫,不顾个人健康的警钟之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坚持工作;他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人,他“清淡”着自己的物质世界,为着一方百姓日子的“红火”……他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就诠释在这点点滴滴之中。在时下物质与精神的交错与辩证之中,多少贪官迷惘了脚下路,当敢问路在何方时,已是锒铛入狱、苦水哽咽、追悔莫及之时。其实,物质与精神有时像人生天平的两端,如若能够把砝码多一些放在精神家园的一边,少一些放在物质世界里,我们也许不会看到那么多的贪官忏悔录。
一位共产党员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在和平年代里同样重要。我们学习李培斌,就当学习他看轻“金杯银杯”,看重“百姓口碑”,看轻“口袋中的利”,看重“肩上的担当”,看轻“物质世界追求”,看重“精神家园坚守”,把李培斌的“心中四有”接力棒切实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