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雾霾笼罩、交通拥堵、房价畸高、能源告急、人满为患……不知从何时起,北京患上的严重的“大城市病”。前些年,北京也曾努力过,试图祛除这种可怕的“病症”,但终究难见起色,反而每况愈下。
然而,奇迹的出现,根本上的改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说起。那是两年前的早春二月,总书记用两天时间视察了北京,并在2月26日这天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全面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并作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无疑为北京的科学发展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增添强劲动力,注入无穷活力,也由此吹响了北京治理“大城市病”的胜利号角。
“一个浮肿的巨人,必然步履维艰,很难走远。”思想上的豁然开朗带来发展思路的转变,城市战略定位决定着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坚定地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没有退路。”瘦身健体,首先面临取舍问题。在“控”的方面,2015年8月,“升级版”禁限目录出台,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这一产业控制力度堪称“史上最严”。在“疏”的方面,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用力,用成本“高地”引导“水往低外流”,两年间累计退出污染企业718家,距离5年任务仅剩下16%。
当然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并不是要限制北京发展,而是要使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瞄准高端产业,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如东城区着力推进古都风貌保护、印制精美“文化名片”;海淀区以中关村为龙头、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密云区以绝佳的生态优势承接更多核心区外溢的高端功能,等等。
为改善空气质量,两年来北京采取了减压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方面的措施。其中,东北燃气热电中心、西北燃气热电中心建成投运,关停京能、国华、高井燃煤电厂,完成核心区5.1万户平房“煤改电”,全市燃煤总量压减到1200万吨以内,对污染企业实现关停并转。密集开展“零点行动”、“大气执法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大检查“等专项行动,铁腕执法,绝不手软,并在雾霾严重天气,采取机动车限行、企业限停产等措施,全面推进京津冀联防联控,不仅本市空气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周边省市空气质量也有较大改善。
在改善交通出行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齐头并进,运营里程达554公里,在建里程超过300公里,为历史最高。到2020年,北京将打造“一小时城市交通圈”和“一刻钟生活圈”,初步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性交通建设,更是一路高歌猛进,一批高速公路“断头路”、国省公路“瓶颈路”相继打通或扩容,目前139条公交线路作为首批试点实现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
此外,北京还开展了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工作,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市级绿道系统,绿道主线长度达350公里,并构建中心城区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廊道系统——“蓝网”,其水系长度约300公里。在通州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堪称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的一着“妙棋”,能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并将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和国际一流宜居之都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