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破解“用工荒”是个长期复杂工程

2016-02-23 15:3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008年,工人保底工资只要1800元,那时候 ,招人很容易。如今,工人保底工资开到4000元,并且包住宿,基本的配套设施也都弄得很完善,即便如此,我也很难招到人。”这是福建泉州市某工艺品公司老板吕巧玲对于“招工难”最直观的感受。吕巧玲这样的烦恼,当地很多民企老板都感同身受。而事实上,每年春节过后,各地“招工难”的话题都持续引发关注,“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不仅存在于泉州,也同时存在于全国许多地方。(中新网2月23)

年年招工时,年年“招工难”。站在企业等用工者的角度,从薪资待遇、企业软硬件设施等来审视“招工难”,似乎也没什么不对,甚至还有很强的导向意义。但近些年年年上演的企业等“招工难”问题(站在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就是“用工荒”),已然不是仅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和采取对策,就能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稍加研究不难发现,虽然目前的“用工荒”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综合起来,这些“用工荒”大致也就是两大类:一种是绝对的劳动力人员短缺,即“工人荒”,另一种则是技术欠缺、不符合用工要求的技术荒,即“技工荒”。而这两种不同的“用工荒”,由于成因不同,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分类施策,综合发力,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

先说绝对“工人荒”的成因。广义上讲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等导致的绝对人口出生下降,从而导致的劳动力供给总体逐年下降和不足。这需要的是国家和地方等有关方面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高度,及时改变、优化人口计生政策的控制,促进有效出生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的逐步恢复。

狭义上的“工人荒”,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吸引力如工资不高、劳动环境不优、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强等造成,这需要企业从改善工作待遇、创造更好的劳动环境和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等来吸引劳动力,逐步缓解“用工荒”。

另一方面则是单个城市或区域城市的宜居度不够造成,现在的外出务工者大部分以70、80、90后为主力,而这部分年轻人不但要求的是具体企业的薪资等要优化,他们更需要的是融入城市、扎根城市。但就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人口管理改革、不少城市环境等来看,与这样的需求还有明显的差距,上学难、就医难、买房难、生活难等成为决定劳动力去留、影响相关城市和区域“用工荒”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缓解这种意义上的“工人荒”,无疑需要城市和地方政府在上学、就医、城市环境、户口管理等城市的宜居度上进一步改革完善政策,通过优厚的打工附加待遇等吸引劳动力流的来、留下来。这都是一个复杂过程

梳理“技工荒”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一定程度上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社会地位低、工作脏累差的工人等,不愿子女等多参加技工教育,从而无法输送更多的技工人才;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技工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包括国办、社会办的技工教育培训机构等都相对不多,而且培训教育水平等也不是很高,难以很及时有效的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技高级技工人才。这些,无疑凸显的是长期以来包括政府和社会等对职业院校等的扶持和引导还不够重视和有力的问题。

显然,要让技术技能教育有效健康开展,真正破解和改变我国目前的“技工荒”问题,首先全社会上下都要高度重视和再认识技工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彻底改变技工低人一等等固有的不健康和不合时宜的认识,大力扶持配置更优越的技工教育资源,支持社会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要多参加技工教育等。

总而言之,站在更宽广的视角审视,缓解“用工荒”,既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分类综合施策,又是一个长期工程,更需要有关方面长期的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有关方面要有这样的觉悟、认识和思想准备,更要有为此不懈努力的决心、毅力和勇气。

新闻细读:聚焦节后招工难:月薪4000元仍难招人 务工者不再将就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