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招工难”昭示经济发展新思路

2016-02-23 15:2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每年春节过后,各地“招工难”的话题都持续引发关注。今年,这一问题是否依然突出?有什么新变化?“招工难”背后,企业有着怎样的无奈,务工人员又有着怎样的考量?日前,中新网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2月23日 中国新闻网)

1456159888801

2016年2月19日,在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商业街上,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到此寻找工作。吕春荣 摄

招工难,难招工,年年用工年年招,不是用工单位挑工人,而变成了工人挑工作,物以稀为贵,这都是外来务工者逐年减少所致。

而外来务工者逐年减少,一方面是许多劳务输出大省,特别是中国西部省份经济不断发展,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已不再愿意选择到异乡打工,于是,就地发展成了他们的新选择,不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城市,而是“长安居,大不易”,不仅他们微薄的收入,无资格做“房奴”,“户籍政策”附带的一系列红利,也时刻提醒他们是“外来户”,毕竟那里不是他们的家。

另一方面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福利待遇等,也成为了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骑驴找马”“挑工作”也导致了“招工难”。

“招工难”毫无疑问增加了用工成本,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在“招工难”的经济背景下,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问,昭示新思路。

笔者认为,随着劳务输出大省经济不断发展,“招工难”只会愈演愈烈,不会得到缓解,这不仅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考验,更是一种昭示,笔者认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第一,企业实行技术升级,由密集劳动型,向技术型靠拢,逐步减少用工,同时为留下来的职工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子女就学问题,使之成为新一代“市民”,让他们由“候鸟”变成“恒鸟”,使之真正融入城市,不再来回迁徙,这不仅是城市化的要求,更为城市用工储备了人才。

第二,将那些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技术升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迁往劳务输出大省,以来支持了那里的经济发展,二来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同时也从源头上化解了“空巢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还缓解了每年迁徙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

化解“招工难”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大课题,于国于家皆有利;化解“招工难”的问题,不能单靠企业单方努力,更不可靠时间去化解,政府义不容辞,比如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为搬迁企业解决落地政策问题,费用问题等。

密集劳动型企业,遇到“招工难”就“嫁”了吧,不要再在一棵树上吊死了“招工难”“难招工”只能愈演愈烈,2008年以前“挑工人”的盛况不会再重演了,这是趋势“嫁”了于国于民,于己于人都有利。

新闻细读:聚焦节后招工难:月薪4000元仍难招人 务工者不再将就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韩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