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成功的政治家都深怀“爱民”思想。以“爱民”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明确提出“泛爱众,而亲仁”,主张“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了重视人民作用的“民水君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强调的基本治国理念都是: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
一向重视传统文化的习近平同志,更是把“人民至上”的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他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在2012年11月新当选总书记同记者见面的演讲中,他多次提到“人民”:“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的两会上,刚刚担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庄严承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无论是会议讲话中的强调,还是考察调研时的细节,我们总能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心中那份至真至纯的爱民情怀。2013年11在山东菏泽考察时,他给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幅古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从底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一直心系人民群众,关心基层,多次深入贫困地区,看穷苦地,吃家常菜,住普通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嘘寒问暖,表达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关怀。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一户困难村民家中时,看了床铺、谷仓、灶房、猪圈,还握着主人的手亲切交流。
一段时间以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的党员干部迷失了信仰,混淆了“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的宗旨;甚至发出了“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质疑;对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损害人民利益,败坏党风政风。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决心下大气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是人们给的,权为民所赋,因此就要权为民所用。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他力主依法治国,也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他说:“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所推崇的“中国梦”,也是为了“人民幸福”。他说:“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实现中国梦是为了造福人民,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