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初七,7天春节假期结束,除了身处特殊工作岗位的人们,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春节期间全家团聚,而且这次团聚可能是不少人每年仅有的一次机会。那么,在这个春节假期里,每个人真正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有多少呢?华商报设置的小型调查问卷显示,放下手机全身心陪同父母的18人中只有3人。(2月14日《华商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春节是难得的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尤其是在迁徙频繁的当下,远游越来越平常,陪伴却越来越稀罕,春节期间的团聚也更显弥足珍贵。那么,如此难得的团聚,我们该如何陪伴?是“只见人影不闻心声”,还是“在家庭世界里尽享温情”,成为现代社会必须深思的问题。
现实的尴尬是,春节回家,人们往往只能身作陪,而不能心相伴。走亲访友、同学聚会、外出游玩,春节回乡甚于回家,出门玩乐比陪伴家人的时间多。聊微信、抢红包、看新闻,关注手机比关注家人的时间多。甚至是与家人共赏春晚、共叙亲情的“传统活动”,也被一波又一波的“红包雨”给淋散。《华商报》关于“春节陪伴故事”的小型调查,便折射出春节的陪伴,更多是“陪而不伴”,甚至有读者感慨称,“与其说是陪伴他们,不如说在享受他们的爱。”
春节团聚“有陪无伴”,一方面缘于对关心关爱避重就轻。比如,对社会新闻高度关注,对朋友、同事的年趣“点赞”、“互粉”,却独独对家人、父母的关心关爱吝于表达、疏于表现。另一方面缘于将线上线下本末倒置。按理说,网络只是沟通交流的一种渠道,是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一种替补。然而,不少人一边教家人用智能手机以便“远程聊天”,一边却在面对家人时“无话可聊”。
有一种冷漠,叫做“执机之手,与子无言”。陪而不伴,无异于同床异梦。人在家人身边,心在网络空间,家人的问候“一嗯回应”,我们的关心“漫不经心”,我们怎能感受到家人的关心,我们怎能释放出真挚的孝心。这样的陪伴,甚至比不见时留着的团聚念想,更让家人孤寂、让家人伤心、让家人无奈。因此,陪伴并不仅仅是“我出现在你的视线里”,应该还有交流、沟通。
陪伴,是最好的孝心。在春节假期这个难得的团聚日子,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放下手机,投入身心,要多关心关心家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多汇报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多陪家人待一待,多携家人走一走,以正确的方式与家人相陪相伴。手机会更新换代、网络会推陈出新,然而,家人却在慢慢老去,亲情难以复制储存。不要因为手机和网络,让我们的春节团聚,陷入“陪而不伴”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