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父母张罗了一桌好饭,儿女们却没心思吃。他们低头刷手机,上微博、玩游戏、发微信、抢红包,顾不上和父母说句话。儿女回家都是“低头族”,不愿抬头看看父母。父亲受不了这份冷漠,一气之下将桌子掀翻。这是一则旧闻,猴年春节将至,类似的故事会重演吗?很难预料。过节孝敬老人,给钱给物似乎是不变的首选,很多人却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2月6日华西都市报)
每当春节来临,两种“冲突”的情绪就会蔓延开来,一边是父母抱怨儿女成“低头族”,懒得听父母唠叨,一边是儿女反感来自父母、亲友的“家族式盘问”,以致于产生“恐归”压力。尽管不少有识之士就这一“春节综合症”开出了“药方”,诸如多些理解、关爱、孝心之类似乎并不奏效,而在笔者看来关键缘于不懂爱。
所谓“不懂爱”,首先在于不理解爱,错把爱护当负担。比如,父母、亲友询问工作、收入、嫁娶情况,原本就是出于内心的关切,这样的“无微不至”并非为了打探你的隐私,或者逼迫儿女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可个别子女偏偏觉得“管得宽”;
其次是不了解对方需要什么,不善于表达爱。比如,一些子女以为春节回家,给父母一些钱,或者为父母添些新衣服,置办点家用物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就是爱、就是孝,殊不知,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更多的是心里宽慰、精神抚慰诉求。
之所以会出现“不懂爱”的尴尬,“代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父母习惯以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去关怀子女,子女们在开放社会接触新潮观念、新生事物多,则乐于从时尚的视角和层面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就难免会导致想不到、说不到一块儿;
另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则是情感的疏远甚至缺失,子女常年在外打拼、闯荡,跟父母、亲友在一起的时间、交流的机会极少,久而久之难免找不到“共同语言”,甚至于心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是人口大流动时代尤须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不管主观还是客观原因导致春节“甜蜜的烦恼”,要破解这一难题说到底还是要父母、子女能够相向而行,共同寻找那些可能被时空疏远、可能被习惯支离、也可能被短信或红包“夺走”的爱。
而作为子女尤其需要表现出更多姿态,约束“贪玩”心理、克制“低头”习惯、激活久违的情感神经,多一些善解人意、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心态、多一些真诚和耐心,既然心中有爱,就该付诸行动,无拘无束地把爱表达出来,使之成为春节里最甜蜜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