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6-02-04 09:44 新华每日电讯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创建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精神文明创建,作为“权重”不断加大的民生和幸福工程,必须实实在在地惠及人民群众,让群众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有更多获得感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随着全面小康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仓廪实、衣食足之后,知礼节、明荣辱同样成为民生大事,人们越来越期盼生活得更有信仰、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对公共治理、社会风尚、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文明旅游、网络空间等等的关切与日俱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让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到人民群众心坎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云山近日主持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并讲话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群众,要坚持创建为民,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落实各类民生项目结合起来,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注重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创建,作为“权重”不断加大的民生和幸福工程,必须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样的创建活动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会有持久的动力和活力,也有利于我们党赢得人心、民心。云山同志强调的创建为民,正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本质所在。

文明是一种自觉,其动力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文明创建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是群众性、普惠性、公益性。创建为民,必须坚持群众参与,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建立经得起人民群众检验的评价标准,使蕴藏于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当前,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推动文明创建向农村、向基层、向社区第一线延伸,提高文明创建的覆盖面,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具体要在“五个深化”上下功夫: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要结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文明城市创建步伐,办好民生实事,注重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特别要突出城市软环境建设,培育和提高市民素质,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各地要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城带乡,突出城乡协调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有条件的地方要深入开展农村文明示范片建设,促进农村乡风民风更好,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更美。要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文明单位结对帮扶贫困乡村,精准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贡献。

深化文明单位创建。窗口服务行业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晴雨表”。要坚持以窗口服务行业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行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以核心价值观为魂,加强企业文化、团队文化、单位文化建设;宣传先进典型,打造一批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标兵。

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从体制机制、内容载体、目标任务等方面对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进行完善,提高文明家庭建设工作水平,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推动创建文明家庭示范点,引导人们修德律己、积德行善,让人心更暖、正德成风。

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要推动形成文明办统筹协调、教育部门主抓落实、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文明校园创建格局,加大文明校园在各地文明单位评比中的比例,建设好向善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此外,还要继续深化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推动引导文化资源重心下移,“送文化”“种文化”,建成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文化小康”。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要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抓重点带一般、抓关键促全面,努力加以破解,让人民群众对创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