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而网络技术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杆。习近平同志自担任总书记始,就敏感意识到网络对国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三年多来,他为推动我国“第五疆域”健康发展,不仅亲自担任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彰显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坚定决心,而且通过全面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使这块“新疆域”清朗起来,惠及全民。
事实上,无论从网民群体、宽带网民数来说,还是从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来看,我国都跃居世界第一,已是网络大国。然而,“大”并不意味着“强”,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数字鸿沟”、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我们网络发展,致使网络安全能力,网络文化、法治及舆论环境等面临严峻考验。
为建设网络强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由此,拉开了一场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目标奔跑的大幕。如:北京中关村深入实施“1+6”“新四条”“新新四条”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端服务器融合形成的“互联网+”领域,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北斗卫星导航、无人机、3D打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等,涌现出众多原创性“新技术”。
可以说,习近平同志三年“网络治理”新实践,不仅使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技术、信息化人才队伍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从网络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舆论引导的方向和力度、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入手,使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深入人心,用法治撑起网络的蓝天。
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同志在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并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提出“互联网治理体系”,强调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让全球网民都意识到,只有建立以多边、民主、透明为特征的新的治理体系,才能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全球性优质公共产品。相信,以习近平的“网络观”为指引,不仅我们能逐步建设成网络强国,而且能让“地球村”的居民都能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